“但凡讀書之人,遇上此事,無論自己有否過錯,往往都會以‘個人名聲’為重,情愿拿錢消災。所以爾等才會屢屢得手。”
“你,你血口噴人!”
秦剛卻不理會,轉身對知縣拱手而道:“學生起初也是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花些錢財私了,但轉念一想,卻不可縱容此等惡人行徑。便料定此事,學生決非最早或唯一的受害人,而他們二人也不會是首次行惡。因此,昨晚便讓人去周圍客棧尋訪同類事情,料想此時應有人證,請知縣允許他們上堂。”
知縣點頭道:“帶秦宣義所之證人上堂。”
于是胡衍帶了三人上堂,都是碼頭附近客棧尋訪而來的,其中一人是掌柜,兩人是小二,上得堂中,一見董平兄妹,俱異口同聲地說:“是他們,就是此兄妹二人。”
原來,胡衍當晚受秦剛私囑,在附近客棧一一打聽,竟然打聽到在此兩三個月內,竟有五六家客棧都發生過類似此事,情節俱是雷同,大抵都是:兄妹二人住店,結識同住店的客人,引入房中喝酒談事,原本作陪的妹妹,卻意外遭到客人調戲與污辱,幸好哥哥帶人及時趕到并制止。一般發生此事之后,常以苦主一方的意愿為主,幾經調解,犯事的客人往往都是選擇拿錢私了解決,并不會真的會告到官府。
而作為事發之地的客棧,多半也不愿惹上官司,也就都會認同他們的私了。只是事情發生沒多久,印象都會十分清晰。
胡衍了解到這些情況,便經過了一番勸說,從中找得有三家客棧的人,愿意隨同來縣衙公堂進行認人作證。
果然,一來此地,就都一下子認出了這董平兄妹兩人。
此案至此,已經真相大白。董平兄妹此時就是想狡辯,知縣再派些人去沿著這個方向細細走訪一遍,一定就會有更多的證人、甚至是苦主都能找出來。
他們以及其他二個幫手都已身如篩抖,跪伏于地,連稱“知罪、饒命”等語。
知縣至此也如釋重負。
之前在他知曉了秦剛的身份之后,內心便十分矛盾。
本來,無論是為了維護朝廷官員的臉面,還是顧忌秦剛背后可能會有的后臺背景,他怎么著都要盡可能地幫其脫罪,否則怎么會說“官官相衛”呢。
但是,表面上這起案情十分簡單,又有了多人作證,在公堂之上,眾目睽睽之下,他實是想不出什么辦法,明著非要袒護秦剛,判其無罪。
由此便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
誰知,卻就直接看著秦剛冷靜反駁、侃侃而談。然后轉手便是拿出證據、證人,一番操作,瞬間將案情翻轉。
而董家兄妹所做的,乃是此時市井中所謂的“扎火囤”騙局,也就是之后俗稱的“仙人跳”。都是男女配合,女者以姿色誘得其他男性上鉤,再以男子沖破“抓奸”,然后以報官或通知家人為脅,最終勒索錢財賠償。
只是不想這次卻是遇上了真正的對手,由此伏倒認罪。
經審問,董平供述他其實為揚州本地人,與另外兩人都是無業游民,因聽人講過“扎火囤”可以十分輕松容易地賺得錢財,于是,便自行設計了劇本,再從北方過來逃難的人中,挑選買下了一個女子,對外謊稱扮作自己的妹妹,就經常在東關碼頭周圍活動,之前已經成功得手數次,著實騙到了不少的錢財。
昨天,他在碼頭關注到秦剛三人衣著不凡,又攜以貨物,猜測定有不少錢財在身,又偷聽到他們來自高郵,便尾隨在同福客棧住下,又一路跟到了酒樓之中,于是便有了之后的事情。
昨晚與他一起沖進客棧房間的兩人,就是其團伙成員。
知縣審理完畢,當堂作出判決:
董平作奸犯科,騙取他人錢財,且此次誣告朝廷官員,當以嚴懲。判罰沒所有財產,杖五十,判流刑一千五百里。另同伙兩人各判杖二十,判流刑五百里。董小妹本因受脅迫,又有秦剛作證其有中途提醒之行為,判笞十,訓誡后逐出揚州城。
眾人皆頌知縣老爺公正嚴明。
于是,退堂之后,知縣挽秦剛后堂留坐。
交談中,知縣對其落入圈套之后,卻能大膽冷靜,又能細心地由蛛絲馬跡之處便能抓住對方破綻之才能而大加贊賞,實乃是智勇雙全之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因為秦剛說過其現在的身份是貢士,于是知縣便順口問起剛結束的各地解試之事。
突然,知縣身邊的師爺恍然大悟地提醒說道:“秦諱名剛,原來秦宣義就是那響徹江淮之地的《少年華夏說》的作者呀!失敬失敬!”
秦剛便謙作道:“拙文淺薄,不過少年心境之吐露,過獎了!”
知縣也是之前聽說過此文的,只是一時沒有能夠聯系得上,經師爺提醒之后,更是對秦剛大加褒揚。
既已聊開,師爺便問:“有一事不怕宣義郎見笑。其酒中下藥之事,乃是這些賊徒之手段之一。宣義既已知曉,卻為何仍敢照飲不誤?”
秦剛回道:“學生略曉醫理,所謂口服春藥者,多以促進血脈流通,加以少量迷幻之用。若是飲者本人已動淫心,可能就會起到助興推動之用。但若本人清醒,根本不會為之所害。所以,世人犯奸淫者,常以受藥之效,實為自己脫罪之托辭耳。”
知縣贊曰:“宣義真男兒也。”
師爺更是道:“今聽秦宣義一語道破個中之理,受教良多。縣中日后也可多作宣教。”
告辭之時,知縣便以自己轄境出了惡人騷擾、累及受以訴訟之責,為秦剛備禮相贈。
秦剛幾經推辭之后,見禮份量也還適中,只得謝過后讓胡談二人收下。
江都縣的治安案件,具結之后大多都會作副本上報到州衙備案,這個“扎火囤”案件涉及有官員被誣,且破解過程多有傳奇,自是專門呈送到此時正任知揚州的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蘇頌的案前,只是蘇頌一時未曾注意。
等過了幾日,蘇頌才無意之中翻得此章,得知案中所涉竟是秦剛本人,連忙差人去問,卻回復秦剛等人已經離揚回郵了,甚為惋惜。
不過聽說秦剛此次是為家中生意來揚探望,便知其以后還會常來,便讓下面人等多多關注其行蹤。尤其是對同福客棧的掌柜關照,下回若其再來揚州在此入住時,必須好生招待,并同時速速讓人報至州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