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種蛋,就是指受過精的蛋——只有它們才能孵得出雞鴨。
而在漫長的家禽養殖生涯中,養鴨人早就掌握了挑選種蛋的方法,而這個方法,與秦剛在家里用來確認雙黃蛋的方法是完全一樣——用燭光來照射蛋殼,如果發現里面有一些黑絲以及黑點的話,那就是受過精的蛋,便是可以孵出小雞小鴨的。
只是古時的農人大多只會把腦筋放在單一的領域,知道了這種方法可以挑選種蛋,卻就是沒有多想想、轉換一下思路,便可以意識到這樣樣的方法,就可以輕松地去檢查哪些蛋是單黃、哪些蛋是雙黃。
就在昨天晚上,秦剛細細地梳理了自己能記得的所有人工孵蛋知識。
當年他做記者時,曾經采訪過大型養雞場,雖然那里都是用自動化控制的恒溫孵化箱,但是為了寫好報道,也是大致地去了解過孵化雞鴨所需要溫度等等方面的數據細節。
今天,為了讓這些回憶出來的知識,更加像是自己家傳的秘訣,他還煞費苦心地編了一些口訣:
“我先給兩位傳授的第一句秘訣:卵面必潔,湯水泡之。說的是,我們的缸孵法,因為缺少了母雞的保護,這些蛋在孵化的過程最怕是邪氣入侵。所以在一開始時,把必須要把這些種蛋的表面都要仔仔細細地清洗干凈。”
因為此時無法和他們講明白消毒的概念,秦剛只能以邪氣來替代,這樣的會讓他們對于這項操作更加重視、效果更好。
“種蛋洗干凈后,我們就把它們放進差不多的熱水里泡一泡,讓種蛋快速熱起來”
種蛋并不多,一邊說,三個人一邊操作,很快就把它們洗干凈了。
“那么熱水應該有多熱呢?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句秘訣:孵卵恒熱,以腋定之。這句的意思就是,孵化雞鴨要靠穩定不變的熱度來進行,而這個熱度是有標準的,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就是取自于我們身體的腋下這個標準。”
秦剛示意二人用手指自己到腋下去試試。
“試熱度,最好是用我們的食指與中指,這兩個指頭最為敏感。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敏感程度會隨著天氣冷暖有變化。一定要細細感受,必要的時候,可以兩個人反復多次判斷。”
“泡蛋用的水熱度就要調成接近于這樣,而再等一會兒,我們要通過控制這大缸下面的灶火的大小,最終也要把這缸里的熱度,差不多調成和腋下的一樣。”
三個人便反復測試。因為這種溫度的感受非常微妙,所以需要大家共同確認熱度合格后才行。
“再下面是第三句:卵排有序,密置簍中,”
“就是說,這些種蛋,我們必須將它們進行有序排放,具體的要求就是統一以大頭朝下,小頭朝上,一個挨一個地密置排列放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三人把這四十多只種蛋一個個地有序排立于缸內柳簍的稻草之上。因為量不多,第一層只鋪了一半左右。第二層柳簍也就空著放在上面。
最后在水缸上面蓋上了一塊木板,當然木板中間還特意開了一塊巴掌大的洞透氣。
“接下來的工作,就需要長時間的耐心守候了,我開始一并講完,后面我們一邊做一邊再來記住。”
“第四句:勤添灶薪,缸如腋溫。”
“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注意控制好下面的柴火,不能讓火燒得太旺,也不能熄滅。然后一直讓這水缸內部保持著與我們腋下差不多的熱度。這中間,我們可以經常性地用手去試試缸壁來掌握。”
“第五句:室置盆水,時時滿之。”
“因為我們房間里生了火,時間一長就會很干燥,所以必須打一盆水放在房內,并且每天都要關注它們,一旦水快要干了,就得要及時地添滿。”
“第六句:次日轉卵,日行五輪。”
“意思是我們今天是第一天,不必開缸去動。從第二天起,每天要把這柳簍里的種蛋上下顛倒,轉換五次。差不多是兩個多時辰一次。”
“第七句:二十日止,移缸入床。”
“差不多二十天后,就可以把種蛋從缸里拿出來,再放到孵床之上,而這孵床其實也就是一個簡單的、鋪了碎草的木架子,我們過兩天再做也不打緊。”
“第八句:棉被多覆,冷增暖減。”
“就是蛋移到孵床上后,用多條棉被蓋上去。這個階段開始,蛋自己已經開始有了熱度,我們也要時刻關注,一旦發現冷了就要多加被子,感覺熱了就要減少被子。”
“最后一句實際上是貫穿始終的,也是確保我們孵化順利的手段,就是‘日照一卵,其形自現’,就是每天可以取出一只蛋,用燈照法,可以查看到它是否處于正常孵化狀態中。至于如何才能確定它正常……”
秦剛說到這里看了看兩人笑笑問:“光這前面的九句就不太容易記住吧?不過不容易記也得要記。我們秦家祖傳的這九句秘訣,不得用紙筆記錄,只能口口相傳。”
“等把這九句都記住了,我們還需要去記用燈照法查看孵蛋是否處于正常狀態的口訣標準,那些,我會在過程中慢慢講給你們聽。”
秦壯與秦水生點點頭,的確,光這前面九句,要想完全靠口述記憶,非得要不斷地在整個過程中邊做邊看、邊看邊記,這樣才有可能記得清晰并牢固。
整個孵化時間差不多要有近三十天,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秦剛給三人進行了時間分配。一天十二個時辰,每人大約看守兩個時辰,便由另一人開始更換。白天的時間,空閑的人還可以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稍空下來,秦剛便要考慮孵化房的加固問題了。
問了秦壯得知,北面靠土山邊也有磚窯,當初為莊上建房用的,房子蓋好后,沒有地方需要磚了,也就廢棄在那。
秦剛去了旁邊的空房子,果真找到一些當初買來的生石灰,于是便裝了一大桶過來。
接著又圍著磚窯,四處收集了各種碎瓷片、碎磚礫,又裝好多幾桶過來。
然后,叫水生又去借了一副小的石磨來,先將那些碎瓷、碎磚塊盡可能地敲碎,再用這石磨開始仔細地碾碎。
因為記不清磨碎后的灰渣和生石灰的具體比例,只是知道生石灰需要少一點,秦剛就直接分成了三種配方來實驗:
中間一份是三比一,另外兩份,分別是灰渣多一點的和少一點的,最后用水和成了泥漿,再小心地糊在了之前掏出煙囪的那面墻上。
三份不同比例的泥漿在抹平后,各自留下了一個記號。
有時,水生也會好奇地過來幫把手,他也問:“剛哥,你這是在弄啥?”
“水泥!”
注:所謂簡易版的水泥即不需要煅燒的水泥,主要是利用生石灰與碾成粉末狀的瓷片、磚礫渣的混和來實現。優點就是簡單,少量使用沒問題。缺點是凝固后到最強狀態的時間非常長。大批量的使用,需要用到后面的煅燒方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