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的舉動打了喬安一個措手不及,但好在有周叔么和康叔么的幫忙,除了第一天稍微忙亂了點,后面幾天都很順利。
把地里所有的水稻收上來后喬安讓徐青陽牽出去的那只羊還有一條腿沒有吃完,喬安就把它們平分給了周叔么和康叔么,以感謝這幾天他們的幫忙。
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這幾天給鄉親們吃的飯喬安就只能做全素宴了,雖然他可以保證他做的全素宴也很好吃,但秋收是個需要力氣的活兒,光吃素是不行的!
把水稻從地里收上來后秋收還沒有結束,不過剩下的事喬安和徐青陽兩人就可以做了,鄉親們就去忙自家地里的秋收了。
秋收開始的時間村民們都是根據經驗來確定的,所以這幾日的天氣特別的好,又因喬家是西河村第一個把水稻收上來的人,所以曬壩上現在只有喬家一家在曬糧食。
喬安與徐青陽只需時不時的出來看一看,趕趕鳥雀就行了,并不怎么費事。
曬了三個大太陽,喬安感覺差不多了就把稻谷裝回了家,把曬壩留給鄉親們使用。不過稻谷到現在這一步也不算是真正的可以入倉,因為稻谷里還有不少的谷殼和癟谷子,那需要找一個有風的天氣才能把稻谷里的谷殼去除掉。
喬安記得以前在歷史書上看見到過扇車,但他只記得扇車的樣式,卻不知道扇車里面的構造是什么樣的?
如果有扇車的話,就不必非要等一個有風的天氣才能把稻谷里的谷殼去除了。
可惜沒有如果!
喬家的水田有上等田也有下等田,因所有的稻谷都是收割上來后再一起稱重的,所以喬安并不知道單獨每畝的水稻產量是多少斤,只知道一個總數。
喬家的七畝水田一共收獲了一千八百多斤稻谷,不過這里面還要去除一些谷殼和癟谷子,真正的收獲大概就是一千八百斤的樣子,其中還要除去三成的賦稅,喬家真正能入倉的,也就是接近一千三百斤的樣子。
這一千三百斤的水稻還是豐收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的,一般能有個一千斤就很不錯了,而整個西河村如喬家這樣有七畝水田的非常的少!所以大部分人家辛苦勞作一年也就能夠糊口而已。
不過水稻的價格在糧食中是屬于較高的那一類,西河村不少人家在收獲了稻谷后就會選擇把大部分的稻谷賣掉,用錢去買粟、稷等更便宜的糧食,而把多余的錢存下來。以前喬家也會拿一部分水稻去賣,不過現在用不著了。
伴隨著秋收,喬安設計出了嬰兒背椅和竹椅的事在西河村掀起了一小股熱鬧,但很快就被秋收的喜悅給壓下去了。
秋收這段時間喬安感覺過得特別的快,明明溫度并沒有下降,但就是感覺時間眨眼就過去了,等喬安察覺到的時候,天上已經下起了暴雨。
暴雨一下就是好幾天,等暴雨過后,就到了收玉米的時候了。喬家的玉米只種了三畝地,所以收起來特別的快。
三畝地一共收獲了兩千二百多斤玉米,不過這是連帶著玉米殼和玉米瓤一起算的。喬安知道這產量有些低,但玉米抽穗時一連旱了好久,能有現在這些東西已經很不容易了,之前年成好的時候,一畝旱地可以收獲七八百斤的玉米,這還是不算玉米殼和玉米瓤的。
因為西河村的習慣歷來是把玉米連皮帶棒一起扳下來后運回家,在家把玉米殼撕開來晾曬,曬干后就利用玉米殼捆綁在一起掛在屋檐下,等入了冬空閑時間再來慢慢搓,有些人家甚至是吃一點兒才搓一點。
而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玉米的收獲中最麻煩也最耗費時間的就是搓玉米!
手稍微細皮嫩肉一點的,搓不了幾個玉米就會長水泡,就算是搓玉米搓習慣了的人,搓久了手膀子也會酸痛,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的搓,所以秋收的時候大家都不會選擇來搓他們,都是等入了冬沒什么事情做的時候再來慢慢搓。
可喬安不是農家娃,玉米剛收回來那會他想的是玉米棒子太占地方了,哪有玉米粒收拾起來方便啊!就想著把玉米都搓下來,但喬安只搓了二三十個玉米就放棄了,兩千多斤的玉米不是他想搓就能搓完的!
按照西河村的習慣把玉米曬干后掛在屋檐下,喬安決定以后每天搓幾個,總有一天會搓完的。
等把玉米曬干收拾好掛在屋檐下后,時間已經悄然來到了十月,繳秋稅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