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城的管理中心里,蘇清雅站在投影屏前,指尖輕點,一行行數據如流水般劃過:"十月貢獻點排名,龍武隊長以1270點位列第一,主要貢獻是清剿北境狼群;葉嵐博士1150點,完成晶能設備調試;巨熊伊萬1080點,找到兩處鐵礦"
"停。"凌夜的聲音從后方傳來。他坐在主位上,玄色大衣垂落如瀑,"蘇主任,把"后勤組"的貢獻點單獨列出來。"
蘇清雅的手指頓了頓,調出另一組數據:"后勤組平均320點,最高的是王嬸,負責食堂采購,450點"
"問題在這兒。"凌夜敲了敲桌面,"我們的貢獻點制度,太偏向"一線作戰"和"技術研發",卻忽略了"基礎保障"。"他看向在場的管理層——龍武抱臂而立,葉嵐皺著眉翻筆記本,蘇清雅捏著筆,"上個月,暴雨沖垮了南邊的灌溉渠,是后勤組的張叔帶著二十個民兵,用三天三夜修好的。可他的貢獻點,只比普通民兵多了50點。"
"城主說得對。"蘇清雅點頭,"之前的制度是"戰時優先",但現在基地進入建設期,基礎工作的重要性不亞于打仗。"她調出一份新文件,"我重新設計了"貢獻點20":基礎保障類(后勤、醫療、基建)占30,技術研發類占40,作戰防御類占30。每類再細分——比如后勤組,按"物資儲備效率""設施維護質量"打分;醫療組按"救治成功率""疫苗研發進度""
"晉升通道呢?"凌夜問。
"我提議設立"技術職級"和"管理職級"雙軌制。"蘇清雅翻開第二頁,"技術職級從"見習工程師"到"首席科學家",共九級;管理職級從"組長"到"總監",共七級。晉升標準不僅看貢獻點,還要通過"技能考核"和"民主評議"。"她看向葉嵐,"比如葉博士,現在是一級技術崗,若能完成"晶能反應堆"的研發,可直接晉升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