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城短暫的休整與革新初顯成效,傷兵營秩序井然,后勤轉運效率提升,蕭景珩以其務實干練的作風,漸漸贏得了部分基層軍官和士卒的認可。然而,大軍即將開赴前線鎮遠關,面對兇悍的匈奴鐵騎,軍中依舊彌漫著一股壓抑的緊張與對未知戰事的惶恐。連日的急行軍和邊塞苦寒,消磨著士氣。
定北侯慕容皓深諳用兵之道,知士氣乃軍中魂魄。在開拔前夜,他采納了蕭景珩之前的建議,決定在朔州城大校場舉行一場簡易的“犒軍文會”,一來犒賞將士,二來振奮軍心。此舉亦有其深意:讓這位以文采聞名、來自京城的“參軍知事”在軍前亮相,既可展示朝廷對邊軍的關懷,也可借此觀察蕭景珩在軍中的應對。
是夜,朔州大校場,篝火熊熊,映照著無數張飽經風霜、神情各異的臉龐。士卒們圍坐火堆旁,分食著額外加賜的肉食烈酒,氣氛稍顯活躍,但空氣中仍凝著一絲沉重。慕容皓端坐帥位,左右是將校,蕭景珩坐于其側下方。
酒過三巡,慕容皓環視全場,聲若洪鐘:“兒郎們!明日便要開赴鎮遠關,與匈奴決一死戰!爾等乃國家干城,陛下在京師掛念,特遣蕭參軍攜犒賞而來,更欲以詩文,壯我軍威!蕭參軍文采斐然,名動天下,今日便讓我等邊塞粗人,也沾沾文氣!”
頓時,所有目光聚焦于蕭景珩身上。有好奇,有審視,亦有幾分不以為然。在這些刀頭舔血的漢子眼中,詩詞歌賦終是虛文,遠不如真刀真槍來得實在。
蕭景珩從容起身,走至場中篝火旁,火光將他青衫映照得一片溫暖。他未著戎裝,卻自有一股沉靜氣度。他先向慕容皓及眾將拱手一禮,隨即目光掃過臺下萬千士卒,聲音清朗,穿透寒夜:
“慕容帥,諸位將軍,朔州的弟兄們!景珩一介書生,蒙陛下信重,慕容帥不棄,得以隨軍效力,目睹諸位為國戍邊,櫛風沐雨,枕戈待旦,心中唯有敬佩!今夜篝火熊熊,照我鐵衣,不由心潮澎湃。邊塞之苦,征戰之險,景珩雖未親歷,然亦能感同身受。在此,愿誦前人詞章兩闋,其情其景,或與今夜相近,與諸君共勉!”
他略一停頓,仿佛在感受這塞外的秋風寒意,隨即朗聲吟道: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上闋一出,那蒼涼遼闊的邊塞秋景,那孤城緊閉的肅殺氛圍,瞬間將所有人帶入情境之中。士卒們仿佛看到了每日守望的關山,聽到了耳畔回響的號角,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場中一片寂靜。
蕭景珩語調轉為沉郁,吟出下闋: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濁酒一杯家萬里”、“將軍白發征夫淚”——這直擊心靈的詩句,道盡了邊關將士的思鄉之苦與戍邊之艱,引起了強烈的共鳴!許多士卒低下頭,擦拭眼角,想起遠方的父母妻兒,想起戰死的同袍,唏噓不已。連慕容皓這等鐵血老將,亦面露感慨,捻須不語。
然而,蕭景珩并未讓情緒沉浸于悲傷。他話鋒陡然一轉,聲音提高,帶著一股昂揚之氣:
“此詞道盡我邊軍將士之艱辛,然我輩戍邊,非僅為思鄉,更為保家衛國!詞中雖有‘歸無計’之嘆,然我更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之志!”他巧妙引出王昌齡的豪情,旋即朗聲誦出另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