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六,宜開市、立券、交易。
京師墨香街,相較于貢院左近的喧囂鼎沸,依舊保持著幾分書卷特有的清靜。然而,今日的“景珩書局”門前,卻比往日多了幾分不同尋常的雅致的熱鬧。
并未張燈結彩,亦無鑼鼓喧天。只在清晨時分,悄然換上了一塊簇新的黑底金字匾額,“景珩書局”四字清瘦勁拔,風骨卓然,乃是蕭景珩親筆所書,請了手藝精湛的匠人精心雕琢而成,于素樸中透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底蘊。
店門左右,懸掛著一副同樣新制的楹聯,亦是蕭景珩擬就,請人書寫刻印:
“架藏今古奇書,字里春秋窺萬象;
案展云煙妙墨,行間珠玉潤千家。”
聯語工穩,意蘊不俗,既點明書肆之本,又暗含文墨雅趣,引得偶爾路過的文人學子駐足品評一二。
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卻是店門前立著的一面小巧精致的素紗屏風,其上以清秀字體寫著幾行啟事:
“本店新張,為酬雅客,特備薄禮:
一、惠購《景珩詩詞集》精裝本一冊,奉贈特制‘景珩箋’一函。
二、每日午后未時至申時前十位,惠購滿五兩之客,可求得本店東主‘蕭安’公子即席賦詩或題字一幅,以為墨寶留念。”
這啟事寫得文雅含蓄,然其中內容,卻足以在墨香街乃至左近文人圈中,激起一陣不小的波瀾與好奇。
《景珩詩詞集》?是那位在江寧文會上以“疏影橫斜”、“暗香浮動”之句聲名鵲起的蕭景珩?他的詩詞竟已結集刊印了?還出了精裝本?
“景珩箋”?又是何物?竟值得作為購書之贈?
最令人訝異甚至難以置信的是——購書滿額,竟可求得“即席賦詩”?這“蕭安”公子又是何人?竟敢打出如此招牌?須知即席賦詩,最考才思,若非真有捷才,豈非自砸招牌?而這“蕭安”之名,卻又是陌生得緊。
種種疑問,勾起了往來文士極大的興趣。加之此前“疏影橫斜”之句確在京師小范圍流傳,頗有佳譽,更使人對這間新開的小書局平添幾分好奇。
開業時辰一到,便有按捺不住的讀書人踱步入內察看。
店內窗明幾凈,書架井然,典籍陳列有序,文房用品亦品質不俗,皆在預期之中。然而,當目光落在那單獨設于店堂正中、鋪著暗紅色絲絨的長案上時,眾人皆不由眼前一亮。
只見案上左首,整齊疊放著一摞裝幀極為精美的書冊。封面采用深青色暗紋綾面,以銀色絲線勾勒出疏落梅枝圖案,正中貼有泥金簽條,上書“景珩詩詞集”五字,旁有“江寧蕭景珩著”小字。翻開內頁,紙張厚實光滑,字跡清晰悅目,版式疏朗,間或配有意境悠遠的木刻插畫,竟是前所未見的精致!與此地常見的那種紙黃墨淡、裝幀粗糙的坊刻詩集相比,簡直是云泥之別!
而長案右首,則陳列著數函展開的信箋。那箋紙更是特別,并非尋常素白或簡單印花,而是以特殊工藝染制出極淡雅的十種底色:松花、秋水、藕荷、月白、竹青…每一色皆清雅脫俗。箋上更以同色暗紋,壓印出梅蘭竹菊、山水樓臺等圖案,精美非常,觸手細膩,聞之尚有淡淡清香。箋角處,皆以秀逸小字印著“景珩制箋”字樣。
“這…這詩集、這箋紙…竟如此精良!”一位青衫士子拿起一本詩集,摩挲著光滑的封面,驚嘆出聲。
旁邊一位老者拿起一頁竹青色的信箋,對著光線細看其上若隱若現的竹影紋路,頷首道:“確是用了心的。這箋紙,比之‘榮寶齋’的精品亦不遑多讓,價格卻似乎實惠不少。”
掌柜蕭安今日也換了一身嶄新的藏青長衫,笑容可掬地上前介紹:“承蒙各位相公謬贊。此書此箋,皆乃敝東家精心校勘、監制而成,不敢說字字珠璣,卻敢保用料扎實,工藝精良。尤其這‘景珩箋’,制作不易,平日單賣亦需二錢銀子一函,今日僅作購書贈禮,確是聊表心意。”
眾人聞之,更覺難得。當下便有那喜好風雅、或早已聽聞蕭景珩詩名的士子,慷慨解囊,購下一本詩集,欣然接過那包裝雅致的箋紙禮函,滿意而去。
消息很快傳開,前來一探究竟、乃至專程來購買詩集箋紙的人漸漸多了起來。至午后未時,店堂內已聚了十余人,或翻閱書籍,或欣賞箋紙,更有多人目光不時瞥向店內一側用一架素屏風略作隔斷的區域,那里設有一方案,筆墨紙硯早已備齊,顯然是為那“即席賦詩”之所備。
眾人皆在好奇,那神秘的“蕭安”公子,究竟是何方神圣?真能有求必應,當場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