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號”航母駛離沖繩海域,向著馬里亞納海溝的方向繼續前進。龍淵站在艦橋上,感受著胸前鬧鬧中五種自然之力的和諧流轉。每一次與燭龍組織的對抗,都讓他對自然之力的理解更加深入。
“根據能量讀數,大洋之心的蘇醒已進入最后階段,”周文彬報告著監測數據,“但奇怪的是,燭龍組織的活動信號卻突然減弱了。”
蘇雨晴輕撫玉佩,眉頭微蹙:“我感覺到一種不尋常的平靜,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
就在這時,理查德森準將的緊急通訊再次接入:“龍淵,日軍艦隊在萊特灣大規模集結,這是太平洋戰場上規模最大的海戰。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助。”
龍淵立即調出萊特灣海戰的資料。這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之一,日軍出動了三支艦隊,試圖阻止盟軍在菲律賓的登陸行動。
“萊特灣...”趙峰看著海圖,“這場戰役將決定菲律賓乃至整個太平洋戰局的走向。”
龍淵閉上眼睛,通過鬧鬧感受著萊特灣方向的能量流動。他看到了令人震撼的景象:數百艘艦船在廣闊的海域上展開激戰,炮火映紅天際,魚雷在水中劃出致命的軌跡...
但更讓龍淵注意的是,他感受到了一種異常的能量波動——燭龍組織的能量特征雖然微弱,卻遍布整個戰場。
“他們在萊特灣也有部署,”龍淵睜開眼睛,“但這次的方式很隱蔽。”
在龍淵的指揮下,“和平號”改變航向,駛向萊特灣海域。抵達戰場外圍時,他們目睹了史詩般的海戰場面:戰列艦巨炮齊射,航母艦載機如蜂群般起降,驅逐艦在彈雨中穿梭。
通過蒼狼虛影的視野,龍淵仔細搜尋著燭龍組織的蹤跡。終于,他發現了異常:日軍的艦船表面覆蓋著一層幾乎看不見的能量膜,這種能量膜能夠偏轉炮彈,減少損傷。
“燭龍組織為日軍艦船提供了防護,”龍淵分析著情況,“但這種防護很不穩定,需要持續的能量供應。”
與此同時,周文彬發現了另一個問題:“盟軍艦隊的速度比預期要慢,好像有什么東西在拖慢它們。”
龍淵將意識延伸至盟軍艦隊下方,驚訝地發現艦船底部覆蓋著厚厚的一層海洋生物——藤壺、貝類、藻類,這些生物以異常的速度生長,嚴重影響了艦船的航速。
“這是燭龍組織的另一招,”龍淵明白了,“他們加速海洋生物的生長,拖慢盟軍艦隊,同時為日軍提供防護。”
情況危急,龍淵必須采取行動。但直接移除海洋生物或破壞日軍防護都會暴露他們的存在,可能引發不可預知的后果。
“我們需要一個更巧妙的方法,”龍淵思考著,“既解決問題,又不留痕跡。”
龍淵開始實施他的計劃。首先,他通過海洋之力,與那些附著在盟軍艦船上的海洋生物溝通。他并沒有強行移除它們,而是引導它們改變生長方向,形成一種流線型的結構,反而減少了航行阻力。
接著,他利用森林之力,促進一種特殊海藻的生長。這種海藻能分泌特殊的酶,溫和地溶解掉多余的附著物,而不傷害艦船本身。
然后,他調動極地之力,在日軍防護能量膜中制造微小的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不會立即破壞防護,但會在受到炮擊時產生連鎖反應,削弱防護效果。
最后,他運用山脈之力和沙漠之力,穩定整個戰區的海洋環境,防止燭龍組織進一步干預。
這些干預的效果逐漸顯現。盟軍艦隊的速度明顯提升,機動性大增。而日軍的防護雖然依然存在,但效果大不如前。
海戰進入白熱化階段。令所有觀察者驚訝的是,盟軍艦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而日軍雖然擁有防護優勢,卻總是差之毫厘。
“這簡直不可思議!”盟軍艦隊指揮官在戰報中寫道,“我們的艦船仿佛獲得了新生,速度提升了15%,轉向更加靈活。而日軍的防護似乎存在某種漏洞,我們的炮擊效果遠超預期。”
更令人稱奇的是,隨著海戰的進行,盟軍艦船的船體變得越來越光潔,仿佛剛剛經過精心清洗和保養。而日軍艦船則在炮擊下逐漸失去防護,變得傷痕累累。
歷史學家后來記載,萊特灣海戰中的盟軍艦隊是史上最“光潔”的艦隊,即使在激戰中,艦船-->>也保持著驚人的整潔度。這一現象至今未有合理解釋。
然而,就在海戰進入最關鍵階段時,龍淵發現了燭龍組織的真正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