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素套餐”這塊小小的木牌,仿佛具有某種奇異的魔力,一經掛出,便悄然改變了“安食鋪”門庭的氣象。起初幾日,還只是零星試探,如同春雨初落,細密卻不成規模。但很快,這雨勢便漸漸綿密起來,最終匯聚成一股穩定而清冽的溪流,每日準時浸潤著這間市井小店。
最先成為常客的,自然是那日與沈微婉交談過的清秀書生和高個書生。他們幾乎成了活招牌,每逢午間或傍晚課業稍歇,便會準時出現在店中,熟稔地點上一份套餐,然后坐在靠窗的老位置上,安靜用餐。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認可和推介。
很快,他們的同窗、舍友,乃至只是面熟的書院學子,見他們日日在此用餐且面色愉悅,便也按捺不住好奇,陸續跟風而來。不過十來日光景,“安食鋪”在“松濤書院”的學子圈中,竟隱隱有了些名氣。
午間時分,日頭正好,店里便漸漸熱鬧起來。不再是力夫們豪放的笑談和碗筷碰撞的嘈雜,而是一種低沉的、帶著書卷氣的嗡嗡聲。五六張方桌旁,坐的多是身著半舊襕衫的年輕書生。他們或獨自一人,面前擺著套餐,一邊慢條斯理地吃著,一邊還時不時瞥一眼帶來的手抄書卷,口中念念有詞,眉宇間凝著思索的神色;或三兩好友同桌,邊吃邊低聲交流著課業難題,時而爭論,時而頷首,手邊的腌菜碟和面碗,成了他們思想碰撞間隙最好的慰藉。
“王兄,你看這段注疏,‘格物致知’,朱子此是否過于苛嚴?”
“李弟,你嘗嘗這蒸紅薯,粉糯甘甜,竟比我家廚娘做得還要地道。”
“唉,昨日先生布置的策論,尚未有頭緒,腹中空空,更是難以下筆。幸好有此熱湯面暖胃……”
低語聲、翻書聲、碗勺輕碰聲,交織成一種獨特的氛圍。連帶著原本店里那些嗓門洪亮的街坊熟客,進來后也不自覺地放低了聲音,仿佛怕驚擾了這群用功的學子。
沈微婉和李嫂穿梭其間,添水、收碗、應答,動作都刻意放輕放緩了許多。她們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卻不多,充分尊重著這份難得的清靜。沈微婉尤其細心,她會留意哪些書生常來,大概偏好面食還是粥品,喜歡山藥還是紅薯,默默記下,下次再來時便主動詢問:“相公今日還是素湯面配紅薯?”這細微的體貼,往往讓那些埋頭苦讀的學子感到一絲被人記住的暖意。
書生們青睞“三素套餐”,原因清晰得如同墨跡寫在白紙上。
首要的便是價格實惠。
十文錢,對于這些常常需要家里省吃儉用寄送銀錢、或是靠抄書、做館勉強自給的寒門學子而,是一筆完全可以承受、甚至堪稱“劃算”的支出。這十文錢,換來的是熱湯熱水、干凈清爽的一餐,遠比書院食堂那價高質劣的飯菜,或是冷硬噎人的干糧要值得多。
其次是干凈清爽,正合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