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卡特路線
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加里波第還不像是之后幾十年那么大名鼎鼎,不過馬志尼的名字卻早早地在歐洲各國的情報名單上掛了號。
在英國外交部的情報檔案中,馬志尼被描繪成了與愛爾蘭民族主義領袖與天主教解放運動領導人丹尼爾?奧康奈爾一樣的人物。亞瑟的老朋友外交部助理次官施耐德先生在為他講解歐陸主要情況時,甚至直呼馬志尼為意大利的小奧康奈爾。
但馬志尼與奧康奈爾的不同之處在于,奧康奈爾通過建立天主教協會的方式將愛爾蘭農民緊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并通過該協會會員的支持一舉擊敗多位政府支持的候選人,在愛爾蘭的克萊爾郡屢次勝選。即便當時的法律并不允許一位天主教徒進入議會,而不列顛議會也屢次宣布奧康奈爾的當選無效,但托利黨卻始終無法找出一位能在愛爾蘭擊敗奧康奈爾的家伙。
而選舉結果屢屢被宣布無效,也激怒了愛爾蘭的天主教農民,農民們開始互相串聯,奧康奈爾領導下的天主教協會也放出狠話,如果當時的威靈頓公爵繼續否決選舉結果,那么愛爾蘭并不懼怕迎來一場戰爭。
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當時的愛爾蘭事務大臣安格爾西侯爵緊急上書首相威靈頓公爵與內務大臣羅伯特?皮爾爵士,說明了愛爾蘭當地激憤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威靈頓公爵與皮爾爵士考慮再三后,終于決定推動了那份險些弄得他們身敗名裂的《天主教解放法案》。
而為了能讓英格蘭的國教徒更好的接受這樣一份法案,皮爾爵士還狡猾的在蘇格蘭場的一線警官中找出了一塊信仰著天主教的小石子兒探路。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樣的舉措雖然只是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小步,但卻成了亞瑟?黑斯廷斯爵士人生中的一大步。
或許是因為亞瑟從中得了好處,所以他對于愛爾蘭人與天主教的印象并不像是大部分英格蘭人那么糟糕。而且當初為了宣傳《天主教解放法案》的積極影響,皮爾爵士還安排了亞瑟與已經成功當選下院議員的奧康奈爾先生見過一面。當時亞瑟在倫敦的風評還不像是現在這么差,不過那篇報道依然被不少倫敦市民罵了個狗血噴頭。
市民們直他們不理解為什么要安排英格蘭的英雄警官去會見一個愛爾蘭的泥巴種。
不過亞瑟始終認為,用愛爾蘭泥巴種來形容奧康奈爾先生實在是過分了些。因為奧康奈爾先生可是一位畢業于正統律師會館的執業律師,按照不列顛人的傳統習慣,律師可是與牧師一樣地位崇高的高級知識分子,并且他們的收入也相當豐厚。
如果他們是想要攻擊奧康奈爾出生于愛爾蘭的話,那就更遺憾了,因為據亞瑟所知,威靈頓公爵與帕麥斯頓子爵的出生地同樣是愛爾蘭,他們的家族都是不折不扣的愛爾蘭傳統貴族。
并且威靈頓公爵哥哥韋爾斯利侯爵的第一任妻子,可是一位正經的愛爾蘭女演員,她甚至連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只懂得愛爾蘭的傳統語蓋爾語。雖然這位夫人在亞瑟進入倫敦上流圈子時已經病逝了,但是他依然聽不少人講起過這位夫人的故事。就因為她的語問題,所以這位夫人一直很難融入倫敦的社交圈,但是她與韋爾斯利侯爵的夫妻感情卻一直非常不錯,即便外人一直在傳閑話,但韋爾斯利侯爵卻從未因為夫人不會說英語而動過離婚的念頭。
至于不列顛的前首相喬治?坎寧爵士,他的母親同樣是一位愛爾蘭女演員,而且他年輕的時候還在愛爾蘭聯合會里混過,但是這也并沒有影響他成為首相。
或許民族主義的敘事在歐洲大陸很盛行,但是這一套在不列顛其實并不能行得通。亞瑟向來認為,與其說英格蘭人是討厭愛爾蘭人,倒不如說他們實際上是在嫌棄愛爾蘭窮。英格蘭與愛爾蘭上流社會的溝通向來很順暢,中等階層的相處也算是和睦,兩方沖突的根源還是在于底層民眾厭倦了大量愛爾蘭人涌入英格蘭工業城市搶他們工作、壓低工價的行為。
亞瑟從前在街頭巡邏時,就不止一次聽見碼頭工人抱怨,這幫愛爾蘭來的泥巴種一天只需要三個土豆就能活,佐餐的調料也不需要什么香辛料,來點最便宜的鹽巴就行了。他們也不追求能住的有多好,一最簡陋的、能擋風的棚屋便是可以令他們滿意的居所。
自從1801年議會通過了《英愛合并法案》,愛爾蘭人可以暢通無阻的來到倫敦以后,西印度碼頭的工價在三十年的時間里下降了足有40%。倫敦的工人們曾經想拉著愛爾蘭人一起罷工,雖然愛爾蘭人偶爾也有響應的,但是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卻是在趁著倫敦工人罷工的時候去搶他們的工作。
雖然這些話只是倫敦工人的一面之詞,不過愛爾蘭人的大量涌入導致了倫敦就業市場競爭加劇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英格蘭的普通民眾確實很難給愛爾蘭什么好臉色。至于他們聲稱的諸如愛爾蘭人道德低下、不講衛生、天主教信仰無法保證他們忠于國王之類的種種理由,其實都是由不滿情緒引申出來的借口罷了。
而在馬志尼引領下的意大利解放運動,其實與奧康奈爾率領的愛爾蘭解放運動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他們二位都是通過煽動民族主義凝聚人心的人物,只不過奧康奈爾打的口號是維護愛爾蘭的天主教信仰,而馬志尼則進行了反向操作,他聲稱要終結天主教會和奧地利封建主在意大利的反動統治。
不過,雖然二者看起來行動路線迥然不同,但是實際上落在亞瑟的眼中,他們倆干的都是一回事,因為即便是號稱要維護天主教信仰的奧康奈爾,也并不希望羅馬教皇插手愛爾蘭的主教任命事務。
如果硬要說馬志尼與奧康奈爾有什么區別,那就是馬志尼比奧康奈爾更喜歡硬碰硬,也更愿意直不諱的表明自身立場。
而且奧康奈爾也遠比馬志尼幸運,因為威靈頓公爵可以為了更大的目標按著不列顛國王的腦袋向愛爾蘭讓步,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顯然無法讓奧地利皇帝這么做,而且梅特涅本人也未必愿意向意大利人低頭。
據亞瑟所知,就在前不久,馬志尼才剛剛在意大利的撒丁王國的軍隊策劃了一場起義,只不過由于計劃的不周密,所以串聯工作還未完成便遭到了一名軍官的告發。青年意大利的許多成員在撒丁王國遭到逮捕,并被判處了死刑。馬志尼本人要不是足夠機靈及時撤出,此時他也已經在皮埃蒙特身首異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