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無人可選,他還真不想選豐經義。
這家伙讀書厲害,但就是個書呆子,他現在只希望他以后能夠成長起來,別一心捧著圣賢書看了。
將豐經義的事拋諸腦后,他又想到了趙權策的事。
雖然他剛剛一直說的是太子殿下,但以他對周元熙的了解,這并不像他能夠謀劃得出的。
若是他只猜到了這事是趙權策在針對他,他雖然不會報復的多厲害,但為了安撫常伸,也一定會給出一些反應的。
而此刻的趙明旭正處于錢萬金事件的漩渦中心,他便是最好的突破口。
可若他猜出來了與太子周元熙有關,為了不惹得小太子生厭,或者說為了討好周元熙給他留下一個好印象,他也是會動手對付趙明旭。
搜羅了一圈太子周元熙身邊的人,目標鎖定在了一位只遠遠見過幾面的少年身上。
楊公之徒,當真不凡啊,至少比起他那兩個兒子,這個徒弟倒是顯得有腦子許多了。
楊懷達是個有腦子的,他兩個兒子雖然也有腦子,但他們也有楊懷達的固執與執拗,不然最后也不會落得那個下場。
楊懷達在某些時候也固執執拗,但他大多數時候都是一種置身事外,看戲的狀態。
說白了,他對于權利沒有那么強烈的欲望,這一點恰恰對了皇帝的胃口,三任天下都對他信任有加,尤其是如今的周景昭。
當初兩人鬧得如此不愉快,楊懷達甚至沒留個信,拍拍屁股就走了。
當時年少的周景昭氣的不行,發了好長時間的火。
都這樣了,他也沒有下令抓他回來,去做那違背他決定的事,別說要懲罰他了,連罵他的話都沒說,只是逮著其他大臣發火。
想起來,張明哲真是又羨慕又嫉妒,不知道說些什么好。
人家都說人走茶涼,但楊懷達走了這么久,周景昭出了事,想到托孤的人選卻還是他,為此,他甚至放下了一個帝王的姿態。
不過兩人也算是雙向奔赴吧,人家楊懷達兩個兒子都死了,家里都斷后,但到了關鍵時刻,他也還是回來挑大梁了。
別看這么久以來,周景昭連個一官半職都沒給楊懷達,但明眼人都知道,楊懷達是他留給太子的。
等他駕崩,必定會給楊懷達一個輔佐太子的位置,太子登基也會接著為他提升職位,以此彰顯榮寵。
這兩種情況,無論兩位天子給楊懷達多大的權利,只要不過分的離譜。
在那至關重要的時候,底下的臣子都是吵不起來的,也不會吵。
那個時候若是誰敢說我反對,那就等著被記上小本本上吧。
上了天子的小本本,可能就那個把月吧,天子一句話的功夫,就能把你打發到不知道哪個犄角旮旯里。
所以如今楊懷達雖然低調,京中之人卻沒多少人敢惹他,當然得排除少數。
比如楊懷達剛來時,那些個不長眼的小嘍啰,傳些亂七八糟的事。
三天不到,那些人就被收拾了個干凈,被貶的被貶,被抓的被抓。
楊懷達甚至沒有親自動手,不過是讓人帶了句話而已,就有無數人愿意為他鞍前馬后。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