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想讓他們水產站的人,幫忙尋找一些水產養殖方面的技術人員,來村子里給大家伙兒上課。
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兒,就是他們這個地方太過偏遠了,那些有能力的技術人員,他們也不認識,只能請求這個站長幫忙尋羅人才,提高一下大家伙兒的養殖水平。
水產站長在那里思量了好一會兒后,發現這事兒還真的挺值得去做的。
但是,過去也不是沒有想過這種事,但因為持術人員一是比較少,分身乏術,不可能每個村子都安排了人。
二是漁村太過窮困,技術人員上門一趟,總不能還要自帶干糧吧,不說聘請費用,這接待費用總得有個實處。
李建軍自然知道的,他現在要求的,是能給漁村安排一個技術人員,讓對方能夠在大雪封港的時候,來村子里開課傳授技術,轉變漁民傳統老舊的思想,待到春暖花開時節才結束。
這幾個月的時間,關于技術人員的食宿等一切費用,希望水產站能幫忙解決一半,剩下的另外一半,他會去想辦法說服村里的人,由村里集體供養。
其實,如果讓李建軍自己一個人負擔的話,也不是不可以,但他現在學聰明了,不是什么事都要攬在自己身上,擔的干系太大。
能借助旁人的力量時,自己千萬別當出頭鳥。
水產站站長覺得李建軍這個想法是好的,但就是給他的壓力很大。
他們水產站哪有多余的資金支持這種活動。
讓技術人員偶爾去跑一兩次上課還行,但要長期下鄉支援,就有些為難人了。
持術人員也有家人啊,誰能拋家舍業的,放下擔子一走就是一個冬天。
這太不現實了。
最后商討半天后,李建軍只爭取到了一個月的集中培訓時間。
這一個月的糧食,按照30斤來算,水產站負責15斤還是能勉強辦到的,剩下的,漁村里的負擔也不是很大,不至于讓技術人員過得太苦。
事實上,當這個正式文件出臺后,也不過是三天后的事情。
眼下還有一個多月,漁村就要下凍,到時候技術人員就會進村。
村子里面按照上面的指示辦事,要整理出能容兩三百人的學習場地。
還要安排技術人員的住所,以及提供一些必要的生活必須品。
村支書看到這個文件的時候,還有些驚奇不已,看著李建軍道:“你這家伙特別能折騰,還硬是讓你辦成了。”
“但你也看以了,救濟糧一直下不來,先前去別的村借的糧食已經快吃完了,咱們手里有糧票,也買不到糧食。”
“眼下,又要再養這么一個技術員,你讓大家伙兒咋辦?嘞著褲腰帶別干飯了嗎?”
“說句難聽點的,人肚子都填不飽的時候,哪有心思學習,這事兒,你辦得特著急了一些,現在是把我架在火上面烤,讓我咋個辦哦!”
村支書手里的煙鍋子,早已經沒有煙絲了,還是習慣性地砸吧著嘴,似乎還能吸得到一點煙氣兒。
事情看來又要黃,難道非得自己掏腰包?
李建軍并不想這般放棄,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人不學何以進步?
上一世,有一個漁村就是贏在這個起跑線上,帶著全村人在海上養殖海帶,太平洋褶柔魚(魷魚),梭魚等,從而讓生活發生了質的改變。
他們海蠣灣屯子原本也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大規模種植海蠣子。
這玩意兒養殖的技術不高,投入也較少,其肉可食用,殼還能作肥料或建材,是很值得投入發展的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