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若云認真地聽著,原本平靜的眼眸里,漸漸亮起了光。
那是一種棋逢對手的欣賞,一種找到同路人的驚喜。
等林昭遠說完,她拿起報告,一頁一頁翻看。
許久,她放下報告。
“技術來源,老王工程師的團隊有把握嗎?”
“我跟他們談過了有把握。”
“他們缺的是設備和支持。”
“資金缺口呢?”
“很大。”
林昭遠沒有回避,“初步測算至少需要兩個個億的啟動資金。”
“后續投入可能超過五個億。”
“準備怎么解決?”
“三條腿走路。”
“向上級要一點,向市場招一點,我們自己擠一點。”
兩人你一問,我一答,不知不覺就討論到了深夜。
從技術專利的保護,到引入戰略投資的股權設計,再到如何安撫最焦慮的一線工人。
他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在江口縣,并肩作戰,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殫精竭慮的狀態。
那種默契,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在想什么。
討論的間隙,姜若云看著他疲憊的臉,忽然輕聲說了一句。
“別太累著自己。”
林昭遠心里猛地一動,抬頭看她。
燈光下,她冷艷的臉龐,似乎也柔和了許多。
……
一周后,林昭遠帶著精干的團隊,趕赴省城。
他要向省工信廳和發改委的領導,匯報化工廠的轉型思路,爭取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會議室里,氣氛嚴肅。
省廳的幾位處長和副廳長,認真聽取了匯報,也翻閱了方案。
“林市長你們這個思路,很有新意也很有魄力。”
一位副廳長率先開口,做了定性。
林昭遠心里一喜。
“但是,”
對方話鋒一轉,“難度也是巨大的。”
“第一資金。”
“五個億,這不是一筆小數目。”
“省里的財政也很緊張能給的支持有限。”
“主要還得靠你們自己去市場上找錢。”
“現在的投資環境你們也清楚,資本都很謹慎。”
“第二核心技術。”
“你們提到的那個萃取法有專利嗎?”
“能形成技術壁壘嗎?”
“如果沒有,等你們辛辛苦苦把市場打開了,國外巨頭一降價你們怎么辦?”
“不能辛辛苦苦最后給別人做了嫁衣。”
一盆冷水,兜頭澆下。
省廳官員的話,客氣,但句句都戳在要害上。
他們表示,方向是好的,但需要看到更詳細、更具可行性的方案,特別是資金保障和核心技術來源這兩塊,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抓手。
從省城回來,林昭遠的壓力更大了。
而另一邊,周啟明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電話是馮淵打來的。
“省里的態度我摸清楚了。”
“就是四個字——敬而遠之。”
周啟明幾乎能想象到林昭遠此刻的窘境,心情大好。
他掛了電話,撥通了另一個號碼。
對面,是剛剛接替周衛國位置的新任市府秘書長。
“老弟最近怎么樣啊?”
周啟明語氣輕松。
“托周市長的福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