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顧逸的回答。
顧逸的聲音清晰地從擴音器中傳出。
“報告郭總設計師,戰錘動力裝甲在標準模式下,理論極限負重是九百公斤。”
“另外,在激活聚變核心后,可以展開小型能量護盾”
“有效防御范圍內,能抵御大部分shouqiang子彈的直接射擊。”
“轟!”
這兩個數字和功能,仿佛兩顆重磅炸彈,在人群中炸開。
九百公斤負重!
小型能量護盾!
這已經不是超越了,這是徹徹底底的降維打擊!
郭明遠整個人都僵住了,嘴巴微張,半天沒能說出一個字來。
這時,另外兩位總設計師,周臨海與元志超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蹲下了身子。
他們的目光,聚焦在了動力裝甲那結構復雜的膝關節銜接處。
作為國內頂尖的工程學專家,他們更關心這臺恐怖機器的實現原理。
“這個關節用的是什么材料?”
周臨海問道,聲音里帶著濃厚的探究意味。
“如何在如此高的負重和高強度運動下,避免機械結構的磨損和撕裂?”
元志超緊接著發問。
“還有能量傳輸!從背部的核心到四肢的驅動單元,會不會有延遲?延遲是多少?”
一連串的問題拋出,每一個都直擊要害。
顧逸耐心地一一回應。
“關節部分采用的是碳化硅復合陶瓷材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內部設計有獨立的自潤滑微循環模塊,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磨損。”
“能量傳輸依靠的是超導線路,理論延遲低于零點一毫秒”
“在人體感知范圍內,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聽到這些回答,周臨海和元志超激動地差點當場開始拆卸顧逸的膝關節。
這已經不是黑科技了,這是神跡!
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目前全球機械工程領域最頂尖的難題。
可在這個年輕人嘴里,卻仿佛都已經被完美地解決了。
四位總設計師問完,周圍其他的導師們再也按捺不住了。
“顧同學,你的能源核心是什么方案?冷聚變嗎?”
“裝甲的操作系統是自主編寫的嗎?神經元連接還是肌電感應?”
“那個火箭筒的制導模式……”
無數問題如同潮水般涌來,顧逸感覺自己一個頭兩個大,根本應付不過來。
就在這時,盧大中看出了自己學生的窘境,他連忙上前一步,抬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
“各位,各位!大家的問題都很有價值,但一個個問下去,恐怕問到天黑也問不完。”
他轉向四位總設計師,提出了一個建議。
“四位總設計師,我看,不如先看看顧逸同學的研發日志吧。”
“里面應該有這套裝備所有的技術細節和完整的研發過程”
“我想,那應該能解答大家大部分的疑問。”
這個提議一出,現場瞬間安靜了下來。
對啊!
研發日志!
那才是一切的根源!
邱少華、郭明遠等四位總設計師眼睛同時一亮,臉上露出了極度認可的神情。
他們立即讓士兵去取顧逸的研發日志。
喜歡科技強軍:開局點出戰錘動力裝甲請大家收藏:()科技強軍:開局點出戰錘動力裝甲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