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任務已完成,獎勵發放中……
過目不忘(永久性技能):宿主將獲得超高清瞬時記憶能力,凡目之所及,無論是文字、紋路、場景細節,皆可瞬間烙印于腦海,永久留存,無半分遺忘!
燧發槍(一桿):采用燧石擊發原理,有效射程超百步,填彈速度較火繩槍提升三倍,超越當前時代兩百年的制式火器,已自動存入系統空間,可隨時提取!
隨著奉天殿朝會散去,朱允熥“拖延儲位、爭取時間”的核心目標達成,系統獎勵終于如期而至。
當過目不忘的能量融入體內時,他先是感到一陣微涼順著太陽穴緩緩蔓延至整個顱腔,像是有細密的數據流在腦海中鋪開,緊接著雙眸驟然綻放出雪亮的光芒。
那光芒并非刺眼的強光,而是帶著一種“洞察萬物”的清亮,宛如兩輪浸在清泉里的明月,將周遭一切都映照得纖毫畢現。
這一刻,朱允熥眼前的世界徹底變了:殿外檐角銅鈴上的纏枝紋、金磚地面拼接處的細微裂痕、文官朝服上繡紋的針腳數、甚至藍玉腰間佩刀的鍛造紋路,都像被刻進腦海的精密圖紙,清晰得連最細微的瑕疵都無所遁形。
所見所聞仿佛化作一條條有序的數據流,自動歸類存入記憶深處,再也不會遺忘。
這種感覺,就像從一個連課本都記不住的學渣,瞬間蛻變成能過目成誦、舉一反三的頂尖學霸,連思維運轉的速度都快了數倍,簡直暢快得讓他想放聲大笑!
至于那桿燧發槍,早已悄無聲息地存入系統空間——他意念一動,便能“看到”槍身泛著冷光的精鐵外殼、燧石擊發裝置的精巧結構,只需再動念,便可隨時取出。
手握神技與神器,朱允熥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篤定的笑意:今日不僅達成了“儲位暫緩”的核心目的,還多了兩張保命底牌,往后應對朱允炆、制衡藩王,底氣更足了!
他就不信,憑著“先知先覺”的歷史記憶、“現代知識”的降維打擊,再加上系統的金手指加持,會輸給只會“演戲”的朱允炆!
心中的后續計劃也隨之清晰起來,如同被過目不忘技能梳理過一般,條理分明:
第一,循序漸進地獲得朱元璋的深層認可——不再是簡單的“不討厭”,而是讓這位多疑的帝王徹底打消對自己“怯弱無能”的固有印象,讓他相信,自己不僅有嫡子的身份,更有執掌江山的實務能力。
第二,徹底收服以藍玉為首的淮西武將集團——不僅要將這些能征善戰的勛貴拉到自己陣營,為奪權增添武力底牌,更要暗中布局,讓藍玉避開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的屠刀。
未來無論是北伐韃靼、瓦剌穩固邊疆,還是防備朱棣等藩王異動,藍玉都是不可或缺的猛將;
更何況在朱允熥看來,若藍玉在世,朱棣未必有膽量發動靖,論軍事才能,靖難時期的朱棣,遠不及巔峰期的藍玉。
第三,逐步拉攏文官集團的支持——哪怕心中瞧不上朱允炆身邊那些“酸儒”,也必須承認,和平時代的文官集團,在治理天下、穩定朝堂上的作用遠超武將。
何況,若始終得不到文官支持,即便有藍玉等武將力挺,朱元璋也未必會立自己為儲君。
畢竟這位洪武大帝要的是“守成之君”,而非“馬上天子”。
大明歷經二十余年征戰,四方平定,百姓亟需休養生息,武將的重要性已逐漸降低,文官的話語權卻在提升。
原時空朱元璋選擇朱允炆,未必沒有“文官更能安撫天下”的考量。
是以,挖朱允炆的“文官墻角”,是必須走的一步棋。
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又有金手指托底,朱允熥整個人都透著一股通透與輕松,連腳步都輕快了幾分。
可他這副“志在必得”的模樣,落入不遠處的朱允炆眼中,卻成了“志得意滿、忘乎所以”的佐證!
朱允炆本就因儲位暫緩而面色陰沉,此刻見朱允熥嘴角帶笑,臉色更是黑得能滴出水來,指節死死攥著朝服下擺,差點將布料捏破。
一旁的齊泰最先察覺到朱允炆的異樣,他眼角余光瞥見朱允熥的背影,忍不住從鼻腔里發出一聲輕哼,語氣里滿是不屑:“尚未摸到儲君之位的邊,就這般得意忘形,終究是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不足為慮!”
說罷,他悄悄湊到朱允炆耳邊,聲音壓得極低,帶著刻意的安撫:“殿下不必被他干擾。今日陛下雖將儲君之事擱置,卻也從未說過要立朱允熥為儲。依臣之見,陛下這是在故意考驗殿下,讓朱允熥做您的‘磨刀石’,磨掉您身上的青澀,讓您更懂朝堂博弈。”
“只要殿下沉得住氣,往后多在實務上用心,再加上臣與黃侍讀、方編修相助,定能將朱允熥比下去。
屆時陛下定會明白,殿下您才是大明儲君的不二人選!”
黃子澄也連忙上前,面色嚴肅地附和:“齊郎中所極是!殿下切不可亂了心神,只需做好本分之事,專注于政務與禮法即可。
至于與朱允熥的較量,自有臣等為殿下謀劃!
我等定會鞠躬盡瘁,想盡一切辦法扳倒朱允熥,讓殿下的儲君之位穩如泰山,再無人可動搖!”
方孝孺依舊是那副清高模樣,下巴微抬,語氣帶著不容置喙的堅定:“朱允熥目無尊卑禮法,仗著皇孫身份肆意妄為,連陛下都敢頂撞,此等無君無父之人,根本配不上儲君之位!”
有三位老師的輪番勸慰,原本因朱允熥“誅心之”而有些戚戚然的朱允炆,瞬間像是被注入了強心劑。
他神色鄭重地看著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人,用力點頭:“多謝諸位先生教誨!允炆定當謹記于心,銘感五內!”
話音頓了頓,朱允炆的余光飛快掃過不遠處的朱允熥,隨即對著三位老師深深躬身,辭懇切無比:“往后還請諸位先生多多為學生出謀劃策,若他日學生能得償所愿,定不會虧待諸位先生,必以師禮相待,共享大明盛世!”
“殿下重了!”齊泰、黃子澄連忙上前虛扶,臉上滿是“惶恐”。
心中卻早已樂開了花,朱允炆這般謙虛好學、尊師重道,正是他們心中“仁君”的模樣。
一旦朱允炆登基,他們便能實現“圣天子垂拱而治,文官執掌朝政”的終極夢想,想想都覺得未來可期!
唯有方孝孺面色一板,語氣依舊強硬:“臣回去后,會即刻撰寫彈劾奏章,細數朱允熥目無法紀、頂撞陛下、污蔑皇孫的罪狀,呈給陛下閱覽,定要讓陛下看清此子的真面目!”
說罷,他一甩藏青色的袍袖,頭也不回地大步離去。
比起齊泰、黃子澄的“虛偽算計”,方孝孺多了幾分讀書人的耿直,心思也簡單些,滿腦子都是“維護禮法”。
看著方孝孺離去的背影,齊泰、黃子澄悄悄對視一眼,撇了撇嘴。
他們之所以拉方孝孺入伙,看重的并非他的謀略,而是他“天下讀書種子”的名聲。
只要方孝孺站在朱允炆這邊,天下士子便會覺得“朱允炆乃仁德之君,值得輔佐”,屆時文官集團便會徹底倒向朱允炆,再無人能與之抗衡。
是以,即便方孝孺平日清高自傲,他們也只能忍了——在朱允炆登基前,絕不能內耗。
“殿下,臣等也先告退了。”兩人對著朱允炆拱手,語氣恭敬卻帶著一絲急切。
雖說滿朝都知道他們是朱允炆派系,但明面上仍需保持“君臣之別”,不能走得太近,免得被朱元璋扣上“結黨營私”的帽子。
那位洪武大帝,最恨的便是官員拉幫結派。
“幾位先生慢走!”朱允炆一路目送三人離去,直到他們的身影消失在殿門外,心中的不安才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底氣。
他抬手摸了摸胸口,嘴角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抹自信的笑容,有三位名師相助,再加上自己的“仁厚”名聲,朱允熥又能奈他何?
恢復自信后,朱允炆的膽子也大了許多。
他深吸一口氣,轉身朝著朱允熥的方向走去,腳步沉穩,帶著一種“兄長”的從容。
來到朱允熥身后不遠處,他刻意放緩語氣,輕聲喚道:“三弟,留步!”
朱允熥的腳步頓住,緩緩轉過身,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詫異”,語氣平淡無波:“二哥找弟弟,是有什么事嗎?”
朱允炆立刻擠出“兄友弟恭”的溫和笑容,眼底卻藏著一絲試探,語氣溫和得像春日暖風:“三弟啊,其實這儲君之位,并非我所愿。當初是皇爺爺與諸位重臣一再勸說,說我‘仁厚可堪大用’,我才勉強應下。
一開始我便覺得不妥,畢竟父親留下的江山,該由我們兄弟共同守護,而非我一人獨占。”
“本想著身為兄長,該替弟弟妹妹們扛起責任,江山任重,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我多擔一分,你們便能多享一分安穩。
可沒想到三弟你也有心為朱家、為江山分憂,這倒讓二哥又詫異,又欣慰。”
他話鋒一轉,語氣越發“真誠”:“既然三弟也有這份心,往后我們兄弟便能相互扶持,一起替皇爺爺分擔政務,為大明江山建獻策,共同守護好皇爺爺打下的萬里河山。
至于這儲君之位……”
朱允炆的目光緊緊盯著朱允熥,仿佛真的是個淡泊名利的謙謙君子,一字一句道:“三弟你若想要,便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