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皇爺爺下詔,冊封我為皇太孫!”
“請皇爺爺即刻退位,由我登基繼承大統!”
洪武二十五年秋,南京紫禁城奉天殿內,一道清亮嗓音陡然響徹殿宇,語速從容不迫,字句卻如驚雷滾過金磚地面,震得殿內懸著的鎏金宮燈微微晃動。
滿朝文武無不瞠目結舌,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目光齊刷刷地“釘”在朱允熥身上。
——這位平日在東宮之中沉默寡、甚至有些怯懦的三皇孫,今日竟像換了個人一般,敢在洪武皇帝面前說出這般狂悖之語!
就連高踞于蟠龍寶座之上、執掌大明江山二十五年、見慣了朝堂風浪的洪武皇帝朱元璋,龍顏之上也掠過一絲罕見的錯愕,枯槁的手指下意識地攥緊了龍椅扶手上的雕花。
站在百官前列的朱允炆,更是如遭雷擊般目瞪口呆,臉上滿是茫然無措,雙手下意識地攥緊了衣角,仿佛連呼吸都忘了!
他從未想過,自己這位平日里連跟他對視都不敢的三弟,會在立儲議起的關鍵時刻,突然跳出來搶自己的皇太孫之位!
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耳朵出了錯!
這哪里是皇孫進,分明是以下犯上的逆語!
原來就在片刻之前,奉天殿內的核心議題剛落到“立儲”之上。
朱元璋雖表面擺出“廣詢眾議”的姿態,詢問百官“太子已逝,當立何人承繼儲位”,實則早在三日前私下召見心腹重臣時,便已隱晦透露出“欲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心意。
今日這番問詢,不過是走個“順天應人”的過場,好讓滿朝文武順勢附議,讓天下人都覺得,朱允炆的皇太孫之位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朱元璋再“從善納諫”,名正順地冊封朱允炆,穩固東宮根基。
可誰也沒料到,“立儲”二字剛從朱元璋口中落下,朱允熥便從皇孫隊列中大步跨出,身形雖尚顯稚嫩,語氣卻直不諱、膽大妄為,不僅要求朱元璋冊封他為皇太孫,更敢說出“讓朱元璋即刻退位、自己登基”的荒謬之語!
瘋了,簡直是瘋了!
上至九五之尊的朱元璋,下至品級最低的從九品觀政,都被這通狂妄悖逆的論震得“外焦里嫩”,看向朱允熥的眼神,活像在看一個不知死活的傻子!
這可是洪武朝,是那位能發動‘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對朝臣狠辣無情的朱元璋在位的時代,敢說“讓皇帝退位”,跟提著腦袋往刀刃上撞有什么區別?
可面對滿殿異樣的目光,朱允熥卻面無懼色,神色平靜得如同置身事外,坦然迎向每一道視線。
他不是瘋了,更不是不怕死!
只因他早已退無可退,身后便是萬丈懸崖、刀山火海,哪怕后退半步,等待他的便是死無葬身之地的結局,只能憋屈地了結這短暫一生。
身為魂穿洪武朝的異世來客,他對大明后續歷史走向了然于胸:今日若讓朱允炆順利坐上皇太孫之位,那場席卷大明半壁江山的“靖難之役”,便會如歷史所載般無可避免;
而靖難兵戈落幕之后,燕王朱棣定會率軍攻入南京、登基稱帝。
為了穩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防止其他藩王效仿“靖難”之名起兵,朱棣定會先將他這個“前太子嫡子”貶為庶人,再押送至鳳陽皇陵囚禁,最后以“暴斃而亡”為結局,徹底抹去他這個潛在隱患!
這般悲慘的結局,是穿越而來的朱允熥絕不愿接受的。
故而,他必須在今日阻止朱允炆成為皇太孫,阻止這位能力低下的兄長坐上大明皇帝的寶座。
可偏偏他穿越得太晚,來到這個時代的時間太短,既沒時間用實打實的政績證明自己比精通“仁厚”演技的朱允炆更強、更適合繼承大統,也沒機會改變朱元璋心中“朱允熥怯弱無能”的固有印象。
走投無路之下,朱允熥只能兵行險招、劍走偏鋒了!
也恰在此時,腦海中突然響起神級選擇系統的機械提示音,兩道選項清晰浮現:
選項一:當眾勸諫朱元璋退位,力請冊立自身為皇太孫!完成獎勵:永久技能“過目不忘”、燧發槍(制式一桿)
選項二:臣服宿命,不爭不搶,默認朱允炆為儲!完成獎勵:鳳陽皇陵終身囚禁、英年暴斃(享年二十三)
望著這兩條天差地別的選項,朱允熥心中毫無半分遲疑——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選項一”。
哪怕明知這番話會觸怒朱元璋,也要逼老朱退位、求冊立自己為皇太孫。
當然,朱允熥也清楚,僅憑這幾句話,想讓心思深沉的朱元璋放棄既定的朱允炆、轉頭冊封自己為皇太孫,根本不現實。
他真正的目的,是拖延立儲的時間,為自己爭取一段能證明“比朱允炆更適合繼承大統”的緩沖期。
更重要的是,他摸透了朱元璋的性子——這位對外敵、對群臣極為酷烈的帝王,對自己的血脈后裔卻有著罕見的疼愛與容忍,哪怕自己這番話有些大逆不道,朱元璋也絕不會一怒之下當場斬殺他這個嫡孫!
退一萬步說,即便沒有系統選項,朱允熥也會拼盡全力阻止朱允炆成為皇太孫。
無他,朱允炆那拙劣的理政能力、懦弱的性格、幼稚的行事風格,在歷代帝王中堪稱“世所罕見”,根本配不上大明皇帝這九五之尊的寶座。
畢竟,哪怕隨便換一個稍有主見的人坐上那個位置,也絕不會讓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成功。
世人皆說蜀漢阿斗“扶不起”,可在朱允熥看來,真正“扶不起”的,當屬這位未來的建文皇帝朱允炆。
若不然,也不會在朱棣公然起兵反叛后,朱允炆還對著率軍出征的大將軍耿炳文,說出“莫使朕背負殺叔之名”的荒唐話語!
就因為這句話,朱棣在戰場上如同穿了無數層“免死防彈衣”,硬生生變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朱棣真的是打不死嗎?
真的英勇到能“萬軍從中過,片葉不沾身”嗎?
根本不是!
全都是因為朱允炆那句蠢話,讓朝廷大軍投鼠忌器,不敢對朱棣下死手,每次都要留三分余地。
也正是這句話,讓朱棣得以從八百親兵起兵,一路勢如破竹殺到南京,一腳將朱允炆踹下皇位,自己登基稱帝。
而同為太子朱標親子的他朱允熥,也因此遭了無妄之災,落得個“囚禁一生、暴斃而亡”的結局!
這一切,無不證明朱允炆無才無德、無格無魄,根本擔不起大明皇帝的九五之尊之位。
既然他擔不起,那自然該換個有能力的人!
可換了朱棣,自己依舊難逃厄運。
既然如此,作為歷史既定的受害者,朱允熥自然要為自己搏一把!
“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