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賽現場的氣氛,已然繃緊到了極致。
張知味那邊的“八仙過海鬧羅漢”已進入最后的雕琢階段。碩大的描金白瓷盤中,用頂級食材構筑的“蓬萊仙山”已見雛形,鮑魚如礁,海參似巖,魚唇、花膠、竹蓀等宛如奇珍異草點綴其間,濃郁的葷香混合著菌菇的山野清氣,如同實質的浪潮,一波波沖擊著觀眾的感官,令人未食已醉。他的團隊成員個個神色肅穆,動作精準如手術,進行著最后的澆汁——那用老雞、火腿、干貝等熬制濾清的金黃頂湯,如融化的琥珀,緩緩淋下,讓整道菜瞬間煥發出誘人的光彩。香氣再次升騰,引來一片壓抑不住的驚呼。
而舞臺的另一側,林小風所在的角落,卻是一種極致的“靜”。
他面前沒有復雜的灶具,沒有堆積如山的珍稀食材,只有那口小小的砂鍋,幾只白瓷碗,以及那盤宛如藝術品的生餛飩。在張知味那邊宏大敘事的映襯下,他的準備過程簡單得幾乎顯得有些“寒酸”。
然而,當他開始動手煮制那最后十五分鐘時,這種“靜”被一種內斂而精準的“動”所取代。
他點燃爐火,藍色火苗舔舐著砂鍋底。他并未急躁,而是靜靜看著鍋中的礦泉水從底部開始冒出細密的氣泡,繼而水面微滾,最終達到一種劇烈而均勻的沸騰。這種對火候的耐心掌控,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基本功。
時機已到。
林小風眼神一凝,左手端起盛放餛飩的盤子,右手如閃電般拂過,數十只餛飩如白蝶入水,劃出優美的弧線,精準地滑入滾沸之中,竟未濺起多大水花。這一手“天女散花”般的下鍋技巧,再次讓識貨之人瞳孔微縮——這不僅需要速度,更需要對角度和力道的精妙控制,確保餛飩入水不破,互不粘連。
大水滾沸。他用漏勺背沿著鍋邊輕輕推旋,讓水流帶動所有餛飩均勻受熱。透明的鍋體中,可以清晰看到那些元寶般的小家伙在沸水中沉浮起舞,薄如蟬翼的面皮逐漸變得透明,內部粉紅(肉餡)翠綠(韭菜)的色澤隱隱透出,如同內含珠玉,誘人至極。
待所有餛飩如約般浮起,林小風手腕一抖,漏勺精準地將所有餛飩瞬間撈起,滴水不漏。下一刻,這些剛剛經歷滾燙歷練的餛飩,便被迅速浸入旁邊一早備好的冰水盆中。
“嗤——”的一聲輕響,熱氣遇冷蒸騰而起。
“果然是過冷河!”臺下有老師傅喃喃道,“這一步險棋啊!時間短了效果不彰,時間長了面皮吸水會軟爛,這分寸拿捏……”
眾人的目光緊緊盯著林小風的手。他心中仿佛有著精確的秒表,不過十息之間,手腕再次一沉,將餛飩從冰水中撈起,輕輕瀝干水分。經過這“冰火兩重天”的淬煉,餛飩皮似乎更顯晶瑩剔透,隱隱泛著一種韌性的光澤。
最關鍵的時刻來臨了。
林小風將處理好的餛飩均勻分入那幾個白瓷大碗中,碗底早已靜靜躺著金色的蛋松、碧綠的韭菜末、深紫的紫菜和淡黃的蝦皮。這些簡單的配料,在此刻仿佛成了等待點亮的星辰。
他深吸一口氣,雙手穩穩端起那鍋依舊劇烈沸騰的清水。這一刻,全場的目光,包括評委席上那些見多識廣的美食大師,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來。
只見林小風用勺子高高舀起滾水,手臂抬起,然后——如同銀河落九天,滾燙的開水帶著一股沖擊力,從高處飛流直下,精準地沖入碗中!
“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