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犯邊的急報,如同一聲驚雷,瞬間打破了長安城因籌備大閱而躁動的氣氛,也將所有的權力算計與情感糾葛,暫時壓了下去。朝堂之上,主戰的聲音占據了絕對上風,群情激憤。
劉榮年輕氣盛,受此挑釁,更是怒不可遏,當即就要下旨調集大軍,出塞遠征,揚大漢天威。他看向阿嬌,眼神中既有對軍國大事的倚重,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想要在此事上展現決斷力的迫切。
“陛下,諸位大人,”阿嬌在珠簾后緩緩開口,聲音清晰而冷靜,如同一盆冷水,稍稍澆熄了朝堂上過于熾熱的情緒,“匈奴來去如風,其精銳騎兵動如雷霆。此刻敵情未明,左賢王部是試探性掠邊,還是大舉南侵的前奏,尚未可知。若貿然調集大軍勞師遠征,耗費巨萬尚在其次,一旦判斷失誤,或中其誘敵深入之計,后果不堪設想。”
她的話,讓一些熱血上頭的將領冷靜了下來。
“那依姑母之見,難道就放任匈奴肆虐邊郡,視我邊民如草芥嗎?”劉榮的語氣帶著一絲質問。
“自然不是。”阿嬌目光掃過殿中文武,“當務之急,是三件事。”
“其一,嚴令河西諸郡,堅壁清野,加強戒備,依托長城與烽燧體系,固守待援,避免與匈奴主力野戰。”
“其二,即刻從北軍、隴西、朔方調派精銳騎兵與材官(步兵)共五萬,由大將軍李廣統領,火速馳援敦煌、酒泉一線,以增強防御,伺機反擊小股敵軍,穩定戰線。”
“其三,”她頓了頓,看向劉榮,“大閱之禮,照常舉行,但規模可適當縮減,重點檢閱即將開赴前線的部隊。此舉,一可向匈奴示我從容,二可鼓舞出征將士士氣,三可讓天下百姓知我朝廷應對有方,不致恐慌。”
她的策略,穩健而老辣,立足于防守反擊,先穩住陣腳,再圖后計。既避免了冒險,也展現了強硬的態度。
劉榮沉默了片刻。他不得不承認,阿嬌的方案是目前最穩妥的選擇。他心中雖有親自揮師北伐的沖動,但也明白自己尚無實戰經驗,貿然行事風險太大。
“……便依姑母所。”他最終沉聲道,隨即看向須發已有些花白,但眼神依舊銳利如鷹的李廣,“李老將軍,馳援河西,穩定邊陲之重任,就托付給您了!”
李廣慨然出列,聲如洪鐘:“老臣領旨!必不負陛下與殿下重托!”
軍情如火,決議既下,整個帝國的戰爭機器迅速開動起來。糧草輜重從敖倉、太倉調運,各路兵馬向預定集結地開拔,驛道上信使往來奔馳,蹄聲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