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嬌的最后通牒與張沐暗中播撒的種子,在蓬萊洲內部迅速發酵。
最先出現裂痕的是負責港口修繕的工匠們。當監工催促他們加固防御、準備抵御外敵時,一位老匠人放下工具,喃喃道:抵御外敵?可那漢使說的...咱們的先祖,不也是從中原來的嗎?
這句話像投入靜湖的石子,在工匠中激起層層漣漪。
與此同時,徐巿的府邸內,氣氛凝重。兵工長老田襄子須發戟張,指著徐巿怒斥:徐長老!漢人兵臨島外,辱我先祖,你還要一味退讓?當立即處死那些人質,以儆效尤!
田長老稍安勿躁。徐巿面色疲憊,殺使臣易,退漢軍難。你可知那陳阿嬌是何等人物?她既能扶立幼主,平定內亂,開拓海疆,豈是虛恫嚇之輩?若真開戰,我蓬萊縱有精良器械,可能抵擋舉國之力?屆時先祖心血,毀于一旦!
哼,我看你是被那妖女嚇破了膽!田襄子冷笑,我蓬萊積蓄百年,戰艦之利,器械之精,豈是中原那些破船可比?正好借此機會,讓天下知我蓬萊威名!
兩人爭執不下,其他長老或沉默,或各執一詞,會議不歡而散。
而在軟禁張沐的客館,看守的士兵中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名年輕守衛在送飯時,趁無人注意,迅速塞給張沐一枚果核,核上刻著幾個小字:盼歸故土。
張沐心中了然,島內思歸中原者,大有人在。
當夜,水鬼校尉再次潛入,帶來了阿嬌的最新指示和一份精心準備的——數十份抄錄的《詩經》篇章,特別是《小雅·采薇》與《王風·黍離》這類抒發思鄉之情的詩篇。
殿下說,攻心為上。校尉低語。
張沐立即行動,通過那名年輕守衛,將這些詩篇悄悄散布出去。《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故園之思,《黍離》里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的滄桑之感,在不少島民心中引起強烈共鳴。尤其是那些年長者,捧著詩篇老淚縱橫,他們雖生在蓬萊,但祖先的故事與故土的牽念,代代相傳。
流開始轉向:
聽說中原現在很好,百姓安居樂業...
漢使說,只要愿意回歸,既往不咎,還可授田授宅...
為什么要打仗?我們本來就是一脈相承啊...
田襄子察覺到了這股暗流,勃然大怒。他認定是徐巿的軟弱導致了人心浮動,決定繞過長老會,獨自行動。
次日拂曉,田襄子調動其直接掌控的三艘精銳戰艦,悄悄出港,意圖趁清晨霧氣未散,突襲并俘獲落單的號,以此逼迫漢軍退兵,并打擊徐巿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