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半小時后。
“吳哥,謝龍打完電話后,準備出門了。”
樓頂水箱旁。
麻順蹲在陰影里,半個腦袋從水箱邊緣探出來,聲音壓得極低說道。
伍洋在養傷,因此盯梢的事只能落在他頭上了。
從上來后。
他眼睛一刻沒離開對面的寵物店。
“據我觀察。
“這小子應該是被電話里的人給罵了,現在正滿臉不高興。”
吳元蹲在水箱另一側,手里正捧著一本書看著。
他聞只是淡淡“嗯”了一聲,目光越過麻順的肩膀,落在對面的街道上。
此時。
謝龍連門都沒鎖,就換了套衣服出來了。
他站起身,拍了拍褲腿上的灰。
“那我們也該走了。”
……
潼陽有許多傳說故事。
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甚至寫進地方志的,則是一件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曹操的父親曹嵩。
那年頭亂兵四起。
曹嵩攜家眷避難瑯琊,途經潼陽境內時,因底下士卒擅自掠奪民財,引發沖突,最終命喪黃泉。
曹操悲痛之余,將父親就地葬在了潼陽長樂鄉。
至今鄉志里還留著“曹氏長樂鄉墓”的記載。
謝龍遮了遮身上的傷口——
他特意選了一頂棒球帽,帽檐拉下來正好可以把臉遮住。
同時身上也裹著嚴實的長袖長褲。
進長樂鄉要過一個石橋。
橋不高,橋身卻很寬。
青石條壘得齊整,橋欄上爬滿了干枯的藤蔓。
很多老人喜歡坐在這橋上,搖著蒲扇,曬著太陽聊天解悶。
一看到謝龍身影出現。
橋上的老人立刻相繼起身。
“是小少爺回來了!”
“小少爺怎么一個人回來?而且也沒開車?”
“龍少爺最近玩得開心嗎?”
蒲扇停在半空,皺紋里擠出的笑意堆得滿滿當當。
與一般鄉里鄉親問候晚輩的不同,這群老人對謝龍表現出的是一種近乎謙卑的巴結和討好。
整個長樂鄉只有一家姓謝。
也只有一個“小少爺”。
最近這些年潼陽好起來了,打出了“綠色蔬菜重頭鎮”的名聲。
鄉里的大棚一排接一排,鄉親們腰包也鼓了一個接一個。
大家買車的買車,蓋房的蓋房。
但。
就算兜里的錢包再厚再多,也沒人敢去得罪鄉尾巴上的謝家。
在長樂鄉。
謝家儼然成了說一不二的存在。
謝家大院坐落在鄉尾,青瓦白墻,院門兩側的石獅子大到不行。
院子里那棵老槐樹,據說比曹嵩的墳還老。
每到夏天。
樹蔭能蓋住半個籃球場。
面對如此情況,按理來說應該是有民怨之類的。
畢竟誰家攤上個說一不二的“地頭蛇”,心里多少得憋口氣。
但偏偏大家不但不記恨謝家,反而想著百般討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得到謝家垂青。
逢年過節。
謝家門口總排著長隊,提著土雞、扛著自家種的西瓜。
臉上的笑得比誰都燦爛。
為什么?
就因為謝家在這不但花費錢財照顧收留那些沒有爸媽的孤兒,還喜歡捐錢修路。
鄉里最大的主路,就是謝家出大頭錢修起來的——
柏油路平滑規整,兩邊還裝了路燈,晚上亮得跟白天似的。
更重要的是。
每到逢年過節,但凡家里有老有幼,都能去謝家領取一份賞錢。
多的幾千塊,少的也有好幾百。
可以說長樂鄉,這幾十年來就沒有沒受過謝家好處的人。
這種仁心仁德的作風,自然是引來了大量的關注。
甚至還來了不少大媒體,扛著長槍短炮想要借此報道,宣揚一下正能量。
可面對這種事情,謝家從來都是敬謝不敏的。
低調的謝老太爺只說了一句“做好事不圖名”,就讓人把大門關了。
也因此。
謝家在這里受到了大量的尊敬。
至少在長樂鄉附近是如此。
不過在外面。
風風語倒是有不少。
大多也是因為不成器的小少爺。
說起謝龍這個小少爺,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謝家如今的境況。
也不知道是好人遭天嫉,還是風水出了岔子。
謝家自打把根扎進長樂鄉,人丁就跟被剪了線的風箏似的,飄飄蕩蕩,始終聚不攏。
祖墳修得再氣派,槐樹再粗,香火卻總斷在關鍵一環。
謝家老宅的祠堂里,牌位一排排擺得整齊。
可供奉的子嗣名字,卻少得可憐。
往上數,輩分最高的便是謝老太爺。
年紀已經上了百歲高齡。
算是整個長樂鄉最年長的老者了。
再往下,是七十出頭的謝老爺。
謝老爺年輕時在外頭闖蕩,回來時帶了一身江湖氣。
接著是四十好幾的大少爺,謝龍的父親。
謝大少爺常年不在家,傳聞在省城開了幾家洗浴中心,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偶爾回來一趟,也是深夜進門,天不亮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