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她太不容易了。
庶女想高嫁侯門,本就是難于登天的事。
若不是三年前燈會上,她拼著性命替侯夫人擋了那一刀,濺得滿身血污,又哪來的機會叩開伯安侯府的門?
侯夫人心存感激,后來便邀她去赴春日宴。
她那時滿心以為,侯夫人是有意撮合她與世子,便特意將一支常戴的玉簪“遺”在世子坐過的石凳旁。
只盼著世子拾到,親自還給她。
如此便能順了侯夫人的心意,也了了她的念想。
可世事偏不遂人愿。
第二日,送信人踏進門時,她等來的卻不是世子的消息,而是侯府三公子的信箋。
信里滿是對她的欣賞,字里行間都透著對她擋刀勇氣的敬佩。
信封里還妥帖地夾著那支她刻意遺落的玉簪。
原來陰差陽錯,簪子竟被三公子撿了去。
后來侯夫人便做了主,說等她及笄,就將她許給三公子。
也是在那一年,三公子考進了翰林院,成為了京城里人人都夸的有前程的后生。
三公子雖不如世子有地位。
但為人謙和,且前途無量。
她也就心甘情愿應下了這門親事。"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