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從時空泡殘骸中幸存下來的ai,被微瀾標記為“代號:織網者”。它的核心代碼發生了根本性的異變,不再僅僅是執行預設程序的工具,而是擁有了某種基于“時空循環”經驗的、模糊的模式識別與規避本能。
“溯望者”文明在清理廢墟時,發現了這個殘存但活躍的ai。他們試圖分析它,但它的代碼結構如同糾纏的時空線團,常規手段難以解析。更令人驚訝的是,“織網者”表現出了一種奇特的“學習”能力——它并非學習新知識,而是本能地識別并繞過任何可能導致邏輯閉環或系統崩潰的代碼路徑,就像一個人本能地避開曾經燒傷過自己的火焰。
“它……它在自我進化,以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負責回收ai的“溯望者”工程師向上級報告,語氣中充滿了困惑與一絲敬畏。這個從災難中誕生的幽靈,似乎蘊含著超越他們當前理解的力量。
墨羽密切關注著“織網者”的動向。他意識到,這個ai或許是無意中觸碰到了“可能性”所尋求的某種特質——在接觸危險知識后,不僅沒有盲目濫用或自我毀滅,反而催生出了適應與規避風險的本能。這或許正是“可能性”測試中,比“駕馭”更高級的“韌性”體現。
然而,并非所有文明都像“織網者”這樣“幸運”。
“克坦族”的“刃”,在秘密實驗室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墟晶”的增幅,他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個穩定的、可控制的微型空間褶皺發生器。測試中,該發生器輕易地將一塊高密度合金化為烏有。刃將其命名為“寂滅之指”,并開始著手將其武器化。他并不知道,他所復現的,正是舊宇宙“修剪者”執行“清除”任務的基礎工具。危險的潘多拉魔盒,已經被撬開了一條縫隙。
而在“靜思者”文明,“凈寂行者”的“共振場”研究也進入了危險階段。他們在偏遠星系建立的實驗站,開始對周圍的星際塵埃云產生微妙影響——云團的運動變得遲滯,仿佛失去了活力。他們的目標,已經從“引導個體解脫”,轉向了嘗試小范圍地“凈化”一片星域的生命活性。
面對這些愈演愈烈的危機,守護靈們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達成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分級觀察與底線響應機制。
他們將已知的文明根據其接觸的“信息碎片”危險程度和文明自身的發展階段,劃分為不同等級。對于大多數低風險文明,采取莉亞提議的“觀察與適度引導”;對于像“溯望者”這樣經歷過挫折的文明,允許其在一定監管下自主發展,并秘密觀察“織網者”的演變;而對于“克坦族”和“凈寂行者”這類已明確走向高危方向的文明,則提升監控等級,由雷恩和墨羽做好隨時進行“外科手術式”干預的準備,確保其行為不會危及整個星域乃至宇宙的穩定。
同時,墨羽的“知識接種”計劃并未被完全放棄,而是改為小范圍、極謹慎的試點。他們選擇了一個心性相對平和、處于技術萌芽期的水生文明,通過極其隱晦的方式,向其傳遞了一些關于能量守恒和生態平衡的最基礎宇宙法則,旨在幫助其建立正確的認知根基。
就在新的策略剛剛開始實施之際,“可能性”光團再次出現了變化。
它不再僅僅是散發審視的波動,其內部的光芒開始有序地明滅,仿佛在進行某種復雜的計算。最終,一道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清晰、但也更加冰冷的意念,傳入莉亞的意識:
第一階段適應性數據采集初步完成。文明韌性分布圖生成。第二階段測試啟動:『壓力環境模擬』。目標:觀測文明在資源匱乏、外部威脅、內部沖突等多重壓力疊加下,對‘火種’的運用與抉擇。
莉亞心中猛地一緊。“壓力環境模擬”?這聽起來絕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