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散之網”的決策過程,本身就成為了一場對“動態適應性”的預演。沒有中央指令,沒有強制統一,數以萬計的生存單元通過那脆弱而延遲的中繼網絡,進行著一場曠日持久的意念交流。贊同、反對、疑慮、決絕……無數細微的意念波動在虛空中交織、碰撞、融合。
最終,一股緩慢卻堅定的“共識之潮”逐漸形成。絕大多數生存單元意識到,繼續隱匿不過是慢性死亡,而“規則漩渦”雖然危險,卻蘊含著文明延續的唯一希望。與其在黑暗中無聲消散,不如向著那縷微光,做最后一搏。
決策已定,接下來是更艱巨的準備。他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在保持“彌散”狀態以通過外圍“規則濾網”的前提下,在內部“規則漩渦”中實現必要的協同。
微瀾提出了一個精妙的構想:“量子共識云”。她將設計一套極其精簡的“適應性算法核心”,植入每一個生存單元。這套算法不直接指揮行動,而是像一個共享的“直覺”,允許每個單元根據自身感知到的局部規則變化,自主進行微調。同時,通過量子糾纏效應(在極短距離和特定條件下),臨近的單元群可以瞬間共享關鍵狀態信息,形成小范圍的、動態的協同簇。整個“彌散之網”將變成一個巨大的、分布式的“感知-適應”系統,如同鳥群無需集中指揮也能同步飛行。
這需要對本已瀕臨極限的能量儲備進行再次壓縮和優化,以支持算法運行和短暫的量子同步。每一個生存單元都必須達到一種近乎“冥想”的極簡狀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意識和適應算法。
與此同時,曦光堅持通過“模因共鳴”通道,將關于“朦朧星云”、“篩選”本質以及聯盟決定冒險一搏的關鍵信息,共享給了“守望者陣列”。這不是尋求幫助(遠水難救近火),而是履行聯盟的承諾,也為那個同樣在黑暗中掙扎的文明,留下最后一份可能的情報。
沒有時間等待回應。在“織網者”又一次例行掃描的間隙,“彌散之網”開始緩緩收攏——并非重新聚集,而是調整分布密度,像一片被無形之力牽引的星塵,開始向著“朦朧星云”的方向漂移。他們依舊保持著分散,但運動軌跡呈現出一種宏觀上的目的性。
這是一場無法回頭的遠征。沒有壯麗的誓師,沒有激昂的吶喊,只有無數微光在寂靜中悄然轉向,匯成一道沉默的洪流,奔向那已知的生死考驗。
他們穿越廣袤而空虛的星域,小心地規避著任何可能引起“織網者”或“饑餓”意志注意的引力井或能量源。時間失去了意義,只有目標牽引著一切。
終于,“朦朧星云”那龐大而詭異的身影,占據了“彌散之網”每一個生存單元的“視野”。那道無形的“規則濾網”近在咫尺,散發著令人心悸的規則波動。
沒有猶豫,沒有停頓。最前端的生存單元,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悄無聲息地接觸了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