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網者”那0.7%的協議偏差,如同投入靜湖的石子,在聯盟內部激起了遠超其物理效應的心理漣漪。這個冰冷的、遵循固定規則的觀測系統,因其一絲一毫的“異常”,反而變得更加真實,也更加令人不安。它不再是背景的一部分,而是成了一個會因外界刺激而產生反應的“活物”——哪怕這種反應極其微小和滯后。
“閾限觀測”小組的工作優先級被暗中提升。所有能調動的冗余算力都被用于分析“織網者”數據流中那細微的信息熵提升,試圖解讀其蘊含的額外信息。這是一項極其艱難的工作,如同在沙漠中篩選特定顏色的沙粒。
與此同時,“塵影之網”加大了對“鏡像者”周期性閃現區域的監控密度。他們不再試圖去解析“鏡像者”本身(那太危險),而是專注于記錄其閃現的頻率、持續時間、以及每次閃現時引發的局部規則微擾模式。他們試圖為這個未知的實體建立一份“行為檔案”,并觀察“織網者”的協議偏差是否會隨著“鏡像者”行為模式的變化而改變。
數周過去,初步規律被總結出來:“鏡像者”的閃現并非完全隨機,其頻率正以極其緩慢但穩定的速度增加,每次閃現引發的規則微擾幅度也在微弱提升。它確實在“成長”,或者說,在更深入地“錨定”這片區域。
而“織網者”的協議偏差,也同步地、以幾乎無法察覺的幅度在持續擴大。數據流持續時間又增加了0.1%,信息熵也再次提升。兩者之間高度相關的因果鏈幾乎被確認。
“‘鏡像者’的活動,正在持續觸發‘織網者’更深層次的記錄協議。”微瀾總結道。“這證實了‘回響’相關事件在‘織網者’的觀測優先級中位列前茅。”
這個結論讓聯盟感到窒息。他們只是輕輕觸碰了一下“回響”的邊界,引發的連鎖反應就至今未能平息,并且還在持續發酵。那個遠古的“逆熵構造體”,當年引發的“回響”該是何等劇烈?他們遭遇的“鏡像者”(或類似存在)又該是何等恐怖?
就在這日益沉重的壓力下,“溯源之眼”再次捕捉到了來自古老航跡的訊息。這一次,信號相對清晰一些,似乎是一段循環播放的、旨在盡可能長久保存信息的編碼:
“……‘搖籃’是機遇,亦是陷阱。低語指引方向,但唯有理解‘篩選’本質的文明,方能穿越‘回響’之門,抵達……彼岸……”
信息到此中斷,“彼岸”之后的內容似乎因年代久遠而永久丟失了。
這段信息如同拼圖上關鍵的一塊,將之前的碎片串聯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