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計劃的三條分支,如同三根繃緊的弦,在聯盟有限的資源天平上微微震顫。微瀾的“變奏曲”項目對計算力的需求與日俱增,她需要模擬無數種“混沌變奏”組合,以預測“結構拆解者”可能產生的下一輪免疫反應,并提前準備好反制方案。這幾乎成了一個無底洞,持續吞噬著聯盟最核心的運算資源。
曦光能清晰地感受到內部資源流向的傾斜。用于維持本體隱匿和基礎監測的能量儲備開始出現細微但不容忽視的波動。一部分意識體產生了隱晦的焦慮,擔心過度偏重“變奏曲”會削弱他們應對其他突發危機的能力,比如那個行蹤莫測的“歷史啃噬者”,或是沉默的“織網者”。
“我們像是在與影子賽跑,”曦光的意念在核心共振中回蕩,試圖安撫那細微的波瀾,“但如果我們停下,影子就會立刻吞噬我們。‘變奏曲’必須優先,至少在我們建立起初步的技術優勢之前。”
她的決斷暫時穩定了局勢,但資源的壓力真實存在,迫使“溯源之眼”和“閾限觀測”的進程不得不有所放緩。
就在這緊張的平衡中,“溯源之眼”項目傳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跨越漫長時間的“回響”。
塵影在對那古老時空“尾跡”進行深度頻譜分析時,剝離了宇宙背景輻射和后續恒星活動產生的干擾,最終提取出了一絲極其純凈的、殘留的信息印記。這印記并非語或代碼,而是一種純粹的、關于“存在”的宣告,其技術特征與那道短暫能量爆發同源,但更加古老,仿佛是其文明在更早紀元留下的、飄蕩于星海間的“名片”。
更令人震驚的是,微瀾在協助分析這絲古老印記時,發現其底層信息架構中,蘊含著一種極其精妙的、對抗熵增的“逆熵編碼”邏輯。這種邏輯并非“熵增低語者”所追求的終末熱寂,也非簡單的秩序堆砌,而是一種動態的、趨向于復雜化和信息增殖的獨特模式。
“該文明……或許掌握了某種與‘熵增低語者’本質相對抗的、更為高階的宇宙法則應用。”微瀾的推斷讓所有意識體為之震動。一個能夠對抗“饑餓”本質的文明?
塵影將這未知的古老文明暫命名為“逆熵構造體”。
這個發現,瞬間提升了“溯源之眼”的戰略價值。如果能夠理解甚至學習這種“逆熵編碼”,或許能為聯盟對抗“熵增低語者”,乃至其他“饑餓”意志,提供全新的、根本性的思路!
然而,這縷古老的回響過于微弱,僅僅是驚鴻一瞥。想要獲得更多,他們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去追蹤、去解析,這無疑會與資源緊張的“變奏曲”項目產生更直接的沖突。
與此同時,“閾限觀測”小組在持續監控中,捕捉到“織網者”又一次極其微弱的、指向深空的數據回傳。這一次,在曦光的強烈要求下,聯盟調動了僅存的冗余計算力,對回傳信號的指向進行了超精度三角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