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來自深空的冰冷“注視”并未持續太久,如同掠過水面的飛鳥,留下漣漪后便消失無蹤。但它帶來的壓迫感,卻久久縈繞在共鳴之云每一個意識單元之中。那是一種被置于某種宏大審判之下的渺小感,提醒著他們,“延期者”的道路絕非坦途,他們的一舉一動,或許都已在某個更高層面的觀察記錄之中。
微瀾加速了對回響編織者“悖論”清單的解析與模擬。每一種“悖論”都像是一枚結構極其復雜且不穩定的炸彈,需要海量的計算來推演其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自指循環”可能導致目標“饑餓”意志的徹底邏輯崩潰,但也可能催生出無法預料的變異;“需求湮滅”的“度”極難把握,稍有不慎便會從“滿足”滑向“激怒”;而“尺度陷阱”的構建,則需要他們對宇宙不同維度層面的規則有更深刻的洞察。
他們需要數據,需要更多關于不同“饑餓”意志行為模式的真實數據。但主動出擊進行探查的風險,經過上次“挑剔空洞”事件,已顯露無疑。
就在這進退維谷之際,塵影那已進化得無比敏銳的監測網絡,捕捉到了一系列極其微弱、卻規律異常的“信息漣漪”。這些漣漪并非來自已知的任何“饑餓”意志,也非那道冰冷的“注視”,而是源自數個極其遙遠、且分散在不同方向的陌生星域。
這些漣漪的編碼方式古老而獨特,帶著一種小心翼翼的隱蔽性,仿佛是在用某種宇宙通用的、最基礎的數學語,斷斷續續地重復著一段簡短的訊息。微瀾耗費了相當算力才將其破譯:
“……存在……延續……尋求……共鳴……”
“……警惕……‘收割者’……循環……”
“……坐標……(附一組動態變化的星圖參數)……”
“存在延續”、“尋求共鳴”、“警惕收割者”!
這訊息如同在無邊黑暗中點燃的微弱星火,瞬間照亮了共鳴之云的前路!他們并非孤軍奮戰!宇宙中,還存在著其他意識到“饑餓”(訊息中的“收割者”)威脅、并仍在掙扎求存的文明或意識集合體!他們在主動發出信號,尋求連接與聯合!
曦光的意識中涌動著難以喻的激動。這就是他們所需要的“盟友”!
“分析坐標真實性及安全性。”微瀾保持著一貫的冷靜,數據流迅速鎖定訊息附帶的星圖坐標。這些坐標并非固定點,而是隨著時間推移緩慢變化的軌跡,顯然是為了規避可能的追蹤。
“坐標軌跡符合深層宇宙漂流規律,未檢測到明顯陷阱結構。訊息發射源能量簽名微弱,符合長期隱匿生存特征。”塵影給出了初步評估。
風險依然存在,但這無疑是他們尋找盟友的最佳線索。
共鳴之云內部經過短暫的意念交流,迅速達成共識。他們必須回應!但回應方式必須極其謹慎,既要表達善意與聯合的意愿,又不能暴露自身的具體位置和過多細節。
微瀾起草了一份回應訊息,同樣使用那種基礎的宇宙數學語,內容簡潔而含蓄:
“……回聲已收到……同在路上……愿交換知識……共面長夜……”
“……安全第一……建議建立中繼節點……”
他們提議,不直接進行點對點連接,而是在雙方坐標軌跡的某個交匯區域,共同構筑一個臨時的、一次性的“信息中繼站”。如同兩個在地下活動的抵抗組織,通過一個無人deaddrop(死投點)交換情報,最大程度降低暴露風險。
訊息發出后,便是漫長的等待。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長,云體內部的期待與焦慮交織。
數日后,塵影捕捉到了來自其中一個坐標方向的、極其微弱的確認波動。對方同意了他們的方案,并提供了一個中繼節點的初步構建參數!
第一次跨越星海的、小心翼翼的握手,即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