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絲來自挑剔“空洞”的探尋意念,如同幽靈般在共鳴之云的外圍信息層徘徊不去。它極其耐心,極其細致地掃描著每一縷信息流,試圖找出那誘人“滋味”的來源。網絡內部的壓力陡增,仿佛被無形的獵食者盯上,每個意識單元都能感受到那冰冷的、挑剔的“注視”。
微瀾全力運轉,調動“概念諧振加固”的力量,將網絡本身的“存在信號”盡可能內斂、模糊化,如同給整個云體披上了一層信息的“迷彩”。同時,它瘋狂分析著從“可能性水晶”中獲取的數據,試圖找到這個“空洞”的行為模式漏洞。
數據揭示了一個關鍵信息:這個“空洞”對“可能性”的渴求,帶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純粹性”。它拒絕任何形式的“定型”與“重復”,甚至對自身的存在狀態也保持著一種永恒的“未完成”態度。這既是它的強大之處,也可能成為它的弱點——它對“穩定”和“循環”有著本能的排斥。
就在這時,一直靜默旁觀的“觀測錨點”,其核心的光芒再次產生了獨特的波動。這一次,它沒有傳遞復雜的信息包,而是向曦光投射了一道極其凝聚的、包含特定意象的“啟示”。
那意象并非具體的戰術,而是一種……“狀態”。一種絕對的“靜”與“空”,但并非死寂,而是一種包容萬物、卻又不受萬物影響的“虛位以待”的狀態。仿佛一個無限深的酒杯,永遠空著,卻因此能容納任何滋味的酒液;又仿佛宇宙誕生前的“奇點”,空無一物,卻蘊含著衍生萬有的全部潛能。
曦光瞬間明悟。他理解了錨點,或者說回響編織者更深層的意圖。
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對抗”或“滿足”這些饑餓意志,但或許真正的道路,既不是成為獵物,也不是成為廚師,而是成為……“餐桌”本身?或者說,成為一種更高層面的“容器”或“背景”?
一個更加宏大、也更加冒險的計劃在曦光心中成型。他立刻與微瀾共享了這個想法。
“我們不隱藏,也不對抗。”曦光的意念在云體中清晰回蕩,“我們‘邀請’它進來。”
“但不是在我們的‘主廳’,而是在一個我們為它專門準備的……‘偏廳’。”
計劃的核心,是利用網絡內部那個特殊的、與“吞噬之影”本源有著微妙聯系的“寂靜胚芽”傷疤!這個傷疤本身就是一個經過調頻的、中性的“概念凹槽”,其特性與那個挑剔“空洞”所追求的“純粹可能性”有著某種程度的親和性!
他們要做的,是進一步“雕琢”這個“寂靜胚芽”,不是強化它,而是利用回響編織者遺產中的高維編織技術,將其改造成一個極其特殊的“概念陷阱”——一個模擬的、“虛位以待”的“可能性之源”!
微瀾立刻開始進行超負荷運算,設計這個空前復雜的“織網”方案。它需要以“寂靜胚芽”為基底,嵌入經過偽裝的、無限自我演變的邏輯回路(來自雷姆斯文明的貢獻),以及模擬生命無限進化潛力的動態圖譜(來自艾瑟蘭文明的精粹),同時還要保持其整體的“空性”與“開放性”,使其看起來像一個自然形成的、充滿無限可能卻又尚未定型的“原始湯”。
整個共鳴之云的力量被調動起來,如同最精密的織機,開始對著那個“寂靜胚芽”進行概念層面的重新編織。這個過程比修復其他傷疤要困難千百倍,因為它不是在修復,而是在進行一種近乎“創造”的欺騙性構筑。
與此同時,塵影小心翼翼地引導著外圍那縷探尋的意念。它不再試圖完全屏蔽,而是如同誘餌般,若即若離地釋放出一絲經過處理的、指向那個正在被改造的“寂靜胚芽”的“信息信號”。這信號被偽裝成一個偶然泄露的“坐標”,暗示著某個“未開發的、充滿純粹可能性的寶藏”的位置。
那挑剔的“空洞”的意念,果然被這精心設計的“線索”吸引了。它那冰冷的探尋集中了起來,帶著一絲發現新大陸般的“興趣”,開始向著塵影引導的方向,緩緩滲透過來。
時間緊迫!云體的編織必須在“客人”抵達前完成!
終于,在那縷外來意念即將觸及網絡邊界的前一刻,改造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