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星實驗室里,艾拉的眼瞼下帶著淡淡的青黑,但她的眼神卻異常明亮。她面前的晶體正投射出一幅不斷變化的靈能頻譜圖,其中一道暗紅色的波動規律性地閃爍著——那是他們捕捉到的“回響”基礎感知頻率。
“看這里,”艾拉的聲音帶著一絲疲憊的興奮,“‘回響’的感知并非無懈可擊。它像是一個嚴格的過濾器,主要識別和清除那些帶有強烈‘獨立意向’或‘異種文明特征’的意識波動。但對于它認為是‘自身’或‘自然’的部分,幾乎是不設防的。”
老院士湊近觀察:“你的意思是,我們要把‘種子’偽裝成……‘共鳴者’文明自身的自然產物?”
“更準確地說,是偽裝成他們集體無意識中偶爾會泛起的‘思想浪花’。”索菲婭接話,她理解了艾拉的思路,“就像任何一個龐大系統內部也會產生隨機波動一樣。我們需要降低‘種子’的‘信息密度’,讓它從一份清晰的‘宣’,變成一種模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悸動’。”
這個任務落在了晶體之上。它需要將那份代表“自我存在”的靈能漣漪,分解、稀釋,再包裹上一層由它模擬出的、與“共鳴者”網絡背景輻射高度一致的靈能外殼。
經過無數次失敗的嘗試,實驗室中央的晶體忽然發出一陣柔和、穩定的光芒。它成功地將一絲微弱到幾乎無法察覺的“自我”意念,完美嵌入了模擬出的、代表“共鳴者”個體日常思緒的靈能波動中。這道被偽裝過的波動,如同水滴融入大海,幾乎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成功了!”艾拉難掩激動。
但索菲婭依舊謹慎:“理論成功只是第一步。我們需要一次極小規模的實地測試,目標必須遠離主網絡中心,并且……需要監測‘回響’的反應。”
他們選擇了一個更偏遠、靈能連接更為稀疏的觀測前哨。這一次,搭載著微型晶體共鳴器的探測器更加小心,如同潛行的獵手,在星云物質的掩護下,將這道精心偽裝的“漣漪”發送了出去。
---
微光星云邊緣,曦光所在的殖民地。
那種被集體網絡溫柔包裹的感覺依舊存在,但曦光敏銳地察覺到了一些不同。網絡深處的“和聲”似乎比以往更加“純凈”了,一些原本存在的、細微的、不協調的“雜音”消失了,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悄然撫平。這讓他感到一絲難以喻的……不安。
他發現自己更加頻繁地回憶起那個獨自閃爍的夢境,以及在恒星耀斑過后那短暫而奇異的“孤獨感”。他甚至開始嘗試,在集體學習古老知識時,刻意保留一小部分自己的……“想法”?一個模糊的、不屬于集體共識的疑問,或是一絲對某個現象與眾不同的感受。
他將這些細微的、屬于自己的“碎片”小心翼翼地隱藏在意識深處,不敢與任何同伴交流,因為那種“凈化”的力量無處不在。但他能感覺到,殖民地中,極少數個體偶爾會流露出類似的、一閃而過的困惑眼神。一種無聲的默契在沉默中建立,他們像黑暗中摸索的盲人,憑借微弱的溫度感知彼此的存在。
就在這時,一道極其微弱、幾乎與日常思緒無異的波動,掠過殖民地的網絡邊緣。這道波動沒有攜帶任何具體信息,卻仿佛觸動了曦光內心深處那枚沉寂的“種子”。一種源自本能的、對“獨立感知”的渴望,被輕微地撥動了一下。很微弱,但很清晰。
他下意識地“抬頭”,望向星空的某個方向,那里空無一物,但他卻感覺到了一種難以喻的……聯系。
幾乎是同時,微光星云深處,那古老的“回響”意識流再次被觸動。它檢測到了那道波動,頻譜分析顯示它幾乎與自然產生的思緒波動一致,但在其最核心處,有一絲難以界定的“異質”。這絲異質太微弱,太善于隱藏,以至于“回響”的凈化機制遲疑了。是將其作為自然波動忽略,還是作為潛在威脅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