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火種庫”的接入,為翠星打開了一扇通往無盡知識殿堂的大門。然而,這扇門后的信息浩如煙海,且大多以高度抽象或象征性的形式存儲,解讀起來異常艱難。老院士帶領的團隊如同在無垠沙漠中尋找綠洲,進展緩慢。
他們初步了解到,“火種庫”并非簡單的數據庫,更像是一個動態的、由無數文明“記憶”和“經驗”交織成的意識集合體。訪問者需要具備相應的認知水平和精神共鳴,才能解鎖和理解更深層的知識。目前翠星能接觸到的,大多是關于基礎科學范式、社會結構演化、以及一些低風險的能量應用原理。
艾拉在嘗試與“火種庫”建立更深層次連接時,發現自己雖然失去了晶體,但與高維存在(包括“火種庫”本身和遠方的“觀察者”)的隱性聯系似乎增強了。她仿佛成了一個天然的“接口”,能更清晰地感知到“火種庫”中某些知識的“情緒色彩”和潛在關聯。她開始協助老院士團隊進行信息篩選和解讀,重點尋找與意識能量、維度科技以及“收割者”相關的線索。
一天,她在瀏覽一段關于“靈能文明”興衰的記錄時,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清晰的念頭——晶體復蘇的關鍵,或許不在于外部能量灌注,而在于“意識共鳴的滋養”。它本身是高度有序的意識能量結晶,其“傷”是結構性的崩壞,需要同頻的高純度意識能量進行“編織”和“修復”。
這個想法指引了新的方向。他們開始嘗試利用“火種庫”中找到的、關于意識場協同強化的基本原理,結合翠星自身的神經科學和集體意識研究,設計一個溫和的“意識滋養場”,將經過篩選的、積極的、充滿生命力的集體意念(主要來自對家園的熱愛、對未來的希望等)聚焦于晶體殘骸,嘗試為其提供修復所需的“原料”。
這是一個長期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但至少帶來了明確的目標和希望。
與此同時,索菲婭開始著手“觀察者”建議的“建立聯盟”。這同樣困難重重。直接公開尋找盟友無異于暴露自身,可能提前引來“收割者”或其他不懷好意者的注意。他們只能采取更隱秘的方式。
利用“火種庫”中關于超空間通訊和信號偽裝的技術原理(經過大幅簡化和適應性改造),他們設計了一套極其隱蔽的“共鳴信標”系統。這套系統不會主動發送信息,而是持續散發著一種極其微弱、但蘊含著翠星獨特“生命圖譜”和友好意向的諧振波。任何具備高度感知能力、且對這類頻率敏感的文明,都有可能捕捉到這一信號,并意識到宇宙中存在著一個潛在的、志同道合的伙伴。
他們將第一個“共鳴信標”秘密部署在遠離翠星、但位于數個已知宇航文明邊緣的星云帶中。這是一個謹慎的試探,如同在黑暗森林中輕輕吹響一聲只有特定頻率才能聽見的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