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家里的新變化和父母出去旅游的照片分享給洛錦川。
洛錦川仔細看著,由衷地贊嘆:“叔叔阿姨真是太了不起了,把生意做得這么紅火,還懂得不斷升級。你看這店鋪,跟個小型的家居精品超市似的。”
他頓了頓,玩笑道,“看來以后我要是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國跟叔叔學做生意了。”
劉曉藝被他逗笑了,心里卻更加踏實。她知道,遠方的家,不僅是她情感的港灣,更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向上生長的堅實后盾。
國內蓬勃發展的經濟,給像她父母這樣的普通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而父母的勤勞、智慧和勇于擁抱變化的魄力,則讓他們牢牢抓住了時代的機遇。
這種來自家庭的穩定與繁榮,如同無聲的能量,跨越重洋,注入她在異國他鄉求學的每一天,讓她能夠更加心無旁騖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她拿起手邊正在為洛錦川編織的羊絨圍巾,柔軟的觸感讓她想起家里店鋪新換的舒適環境,想起父母臉上輕松的笑容。
一針一線,都織進了對未來的期盼,也連系著對遠方家人的深深牽掛與祝福。
時光的沙漏仿佛被無形的手撥快了流速,在日復一日的課堂、圖書館、播音室與溫馨小家的交替中,日歷悄無聲息地翻過了一頁又一頁。
轉眼間,哥大的銀杏葉已然經歷了第二次由綠轉金、再翩然落盡的輪回。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間就到了大三,劉曉藝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交換生涯,也悄然進入了倒計時。
這兩年的浸潤,對劉曉藝而,是一場從理論到實踐、從青澀到從容的深刻蛻變。
她繼續著在廣播傳媒專業的深度學習,進一步晉升自己的實力。
課程早已超越了基礎理論的范疇,進入了更前沿、更交叉的領域,如數據新聞可視化、跨文化傳播策略、新媒體倫理等。
她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這些知識,并將其與國內傳媒環境進行對比思考,視野和思維格局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更重要的是,在wcgb校園廣播電臺的持續實踐中,劉曉藝也已經很熟悉美式廣播電臺的學習以及在實習中學會了不少電臺制作和策劃以及編導的技術。她早已不是那個初次進入播音室會緊張到卡頓的新手。
現在的她,能夠獨立帶領小組,從容地策劃一整期涵蓋復雜議題的專題節目;能夠嫻熟地操作導播設備,精準把控直播流程;能夠撰寫既有深度又符合聽覺傳播規律的精彩文案;
甚至,在指導老師的點撥下,她開始涉足節目編導的層面,思考如何通過聲音的敘事、音樂的烘托、嘉賓的互動,來構建一個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聽覺世界。
她的努力與才華,在社團中得到了充分的認可。
很快她也在社團成為了出色的小組長,不僅負責“哥大脈搏”節目的質量把控,還開始指導新加入的低年級成員,將自己的經驗無私地分享。
她帶領的團隊,始終保持著高效協作與創新活力,節目收聽率穩定在校內前列。
在這個過程中,她展現出的不僅是專業能力,更有一種沉穩的領導力和團隊凝聚力。
能力和生活都并重的情況下,劉曉藝將自己的時間管理得井井有條。
學業和社團活動占據了她大部分精力,但她從未忽略與洛錦川共同經營的那份溫暖。
他們會固定在周末享受一頓自己烹飪的美食,會在某個疲憊的夜晚相擁著看一部老電影,會在陽光好的午后一起去中央公園散步,分享彼此的困惑與收獲。
而洛錦川,同樣在自己的軌道上高速前行。在阿爾伯特教授的悉心指導下,他已然成為傳統媒體研究領域一顆備受矚目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