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廣播傳媒專業的《廣播實務與制作》課程,如同一面棱鏡,將學生們在象牙塔中的狀態折射得淋漓盡致。
當劉曉藝所在的團隊在艾麗莎的帶領下有條不紊地推進他們的廣播節目時,他們隔壁的幾個小組卻正經歷著截然不同的“磨難”。
這些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案例,成了他們汲取經驗教訓、反躬自省的最佳教材。
緊挨著他們常用討論室的那一組,幾乎每次會議都能聽到激烈的爭吵聲。矛盾的焦點核心在于“分配不均”。
有兩位能力較強、性格也頗為強勢的同學,都盯上了曝光率最高、也最容易出彩的“播音員”崗位,對于需要大量幕后工作的內容策劃和數據整合則興趣缺缺。
而另一位性格稍顯內向的同學,則被默認為應該承擔更多的文案整理工作。
因為時長和職務分配無法達成共識,他們的策劃會議常常不歡而散,項目進度一拖再拖,甚至有一次因為主要播音員人選爭執不下,差點錯過了提交初步策劃案的截止日期。
劉曉藝有一次路過,恰好聽到里面傳來激動的反駁:“為什么每次都是我整理資料?我也想在麥克風前說話!”
另一組的情況則更為散漫。他們的策劃主題本身缺乏新意,定為“每日新聞摘要”,這在本就信息baozha的時代難以吸引聽眾。
更糟糕的是,組內有一位同學顯然將這門高學分的實操課當成了“水課”,認為團隊作業可以“搭便車”。
在分配策劃任務時,他主動攬下了聯系一位校內知名教授進行簡短訪談的活兒,這本是節目中的一個亮點。
然而,到了約定時間,他竟以“有更重要的私人約會”為由放了鴿子,導致整個訪談環節開天窗,全組人手忙腳亂地臨時填充內容。
結果可想而知,那次直播效果乏善可陳,事后還被課程指導老師點名批評,勒令他們必須重新調整節目策劃,突出趣味性和互動性,否則平時分將大打折扣。
還有一組,問題出在策劃本身。他們構想了一個過于陽春白雪的系列節目“解構后現代主義傳媒理論”,初衷雖好,但完全脫離了校園廣播的實際收聽場景。
指導老師聽完他們的策劃提案后,皺著眉頭直接打斷:“同學們,wcgb不是學術研討會頻道。你們的聽眾是走在校園里、在食堂吃飯、在宿舍休息的學生和教職工。
理論需要融入具體、生動的內容里,而不是這樣生硬地灌輸。請回去重新構思,想想什么內容能讓大家愿意停下來聽,并且聽得懂、聽得進去。”
這些發生在“隔壁”的鮮活事例,成了劉曉藝團隊討論時經常引以為戒的“反面教材”。
艾麗莎會在團隊會議上冷靜地分析:“我們必須避免第一組的內耗,崗位輪換制度必須嚴格執行,確保公平。也要杜絕第二組的散漫和不負責任,每個人的任務都必須明確,并對其結果負責。
更要吸取第三組的教訓,我們的節目策劃,絕不能是自嗨,必須緊扣‘校園’和‘服務’這兩個核心,要有趣、有用、有溫度。”
帶著這些從“前線”汲取的經驗教訓,以及數周來在輪崗中積累的實操經驗,劉曉藝團隊終于迎來了他們精心籌備的、旨在“聲動校園”的系列節目首次直播日。
走進wcgb那間設施專業的播音室,眾人的心情與前幾次已大不相同,少了幾分初來乍到的緊張,多了幾分成竹在胸的沉穩與期待。
他們的節目策劃,正是在深入分析了其他組的劣勢并結合自身優勢后誕生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