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注意到,大衛老師并非對每個實習生都會說這些話。
他平日里嚴謹甚至有些嚴肅,指導工作簡意賅,很少談及行業宏觀和個人感悟。
或許,正是看到了劉曉藝身上那股不同于常人的專注、思考與潛力,看到了她并非僅僅將實習視為一份學分任務,而是真正渴望理解和融入這個行業,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新聞人才會“忍不住提醒一二”。
這是一種前輩對后輩的善意與責任,一種不希望看到好苗子在未來的浮華或迷霧中迷失的樸素愿望。
劉曉藝深深感激這份提醒。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認識到,傳媒行業的光彩奪目之下,確實暗流涌動。
那不僅僅有聚光燈下的掌聲與知名度,更有隱藏在幕后的資源爭奪、立場博弈、資本滲透,甚至在某些灰色乃至黑色地帶,理想主義被現實碾碎,初心在利益面前改弦更張的例子也并非罕見。
這個行業既能塑造英雄,記錄時代,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吞噬年輕人的夢想,扭曲他們的認知。
她也更加認同大衛老師關于“專業才是立身之本”的觀點。
新聞、廣播、播音主持都是更新迭代極快的行業,新的傳播技術、新的節目形態、新的受眾習慣層出不窮。
但無論平臺和形式如何變化,對事實的精準把握、對語的嫻熟駕馭、對節目的專業掌控、以及那份深植于心的職業倫理,才是讓一個媒體人能夠成為“常駐嘉賓”,而非曇花一現的流量消耗品的根本。
這番思考,直接影響了劉曉藝對接下來學業的規劃。
她不再滿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課程要求,而是開始為自己繪制一張更具針對性的學習藍圖。
她將下學期的學習重心,明確地傾斜向了實踐與應用。
理論固然重要,但哥大所能提供的最寶貴資源,恰恰是其與業界的緊密聯系和先進的實踐環境。她計劃:
首先就是深耕廣播播音技術需要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語音實驗室的訓練中,不僅追求發音的標準化,更注重在不同語境下(如突發新聞、深度訪談、輕松資訊)語氣的微妙變化、節奏的精準控制和情感的有度傳遞。
她希望自己的聲音能成為一件真正專業的“樂器”,而非僅僅是一個傳聲筒。
其次就是鉆研國外新聞處理模式,她特別關注國外媒體如何處理即時新聞(breakingnews)。
從消息源的快速核實、多信源的交叉驗證,到新聞稿件的撰寫模板、滾動更新的節奏把控,再到面對不實信息時的澄清機制,她都希望能系統性地學習和理解。
她意識到,在信息baozha的時代,“高效”與“專業”往往意味著更強的公信力。
她打算選修更多涉及新聞編輯室運作、媒體倫理與法律相關的課程。
最后就是要對比融合中西理論,她不會忽視學術理論。
哥大的傳媒理論往往基于大量的實證研究和全球視野,這與國內更注重體系構建和意識形態引導的課本內容形成了有趣的互補。
她打算有意識地進行對比閱讀,將西方的批判性思維、效果研究范式與東方的傳播智慧、社會文化語境相結合,力求形成一個更全面、更立體,也更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使自己的學習不再局限于單一“范本”。
這種清晰的規劃,讓她在接下來的實習和課程學習中,目標更加明確,動力也更加充沛。
在《晨光資訊》節目組,她完成的實習作業,無論是精心剪輯的新聞片段,還是富有創意的音效設計,都體現出了遠超普通實習生的專業度和思考深度。
她的期末實習報告,結合具體案例,深入分析了她所觀察到的中美新聞生產流程差異及倫理考量,獲得了大衛老師和哥大課程指導老師的雙重好評,最終拿到了一個極高的成績。
這個成績,是對她過去一個階段努力的肯定,更是對她未來規劃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