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紐約,層林盡染。劉曉藝的生活也如同這斑斕的季節,充滿了豐富的色彩與充實的節奏。在哥大“社區服務社”外勤組的經歷,成了她快速融入這片新土地最有效的催化劑。
跟著外勤組,劉曉藝的足跡不再局限于哥大校園。
她去了布魯克林充滿藝術氣息的社區,協助布置周末手工藝集市;去了皇后區移民聚居的街區,參與分發由他們從超市“拯救”出來的臨期食品;還去了曼哈頓中城的老年活動中心,陪伴那里的老人聊天,幫忙組織文娛活動。
每一次外勤,都是一次對美國社會微觀層面的觀察和體驗,讓她見識了紐約光鮮外表下多元、復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肌理。
她的廣播傳媒專業背景,也在社團活動中找到了用武之地。組長杰克很快發現了她的特長,幾次大型社區活動前的信息稿件和活動公告撰寫任務,都放心地交給了她。
劉曉藝的文字清晰、準確,又帶著一種能打動人心的溫暖力量。
當活動當天,設置在攤位上的播音喇叭里傳出她親自錄制、清晰悅耳的引導和介紹時,一種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活動中,劉曉藝強迫自己拋開了初來時的羞澀,變得自信而大方。
她主動與前來咨詢的社區居民交談,耐心解答問題;與合作的超市經理、農場主溝通細節,鍛煉著自己的商務英語;更在與各位經驗豐富的學長學姐共事時,細心觀察,虛心請教。
她發現,這些來自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同伴,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杰克的資源整合能力,索菲亞的溝通技巧,本的行動力……她在實踐中學習,在交往中成長。
通過這些活動,劉曉藝不僅收獲了實惠、鍛煉了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了美國社會光鮮表象下的另一面,以及民間自組織在應對社會問題時所展現出的巨大韌性和創造力。
與此同時,洛錦川在哥大的新生活也完全步入正軌。他的住宿問題順利解決,入住了哥大專門為高年級榮譽學生及參與特定研究項目的學生提供的研究生預備宿舍。
這棟宿舍條件更好,管理也更注重學生的學術自主性,通常是單人間或雙人間套房的模式,保證了安靜的學習環境。
得益于他研究團隊里同門師兄(不少已是博士候選人)的推薦和幫助,他分配到的宿舍位置相當理想。
最讓劉曉藝開心的是,洛錦川的這處新宿舍,離她所住的交換生宿舍以及社工社團常活動的區域,都近了不少。
這意味著,他們見面不再需要橫穿大半個校園或計算很久的地鐵通勤時間,偶爾共進午餐、傍晚一起在校園里散步變成了更容易實現的日常。
學業上,洛錦川正處在一個關鍵且緊張的轉換期。
他雖然成功獲得了阿爾伯特教授的青睞,被吸納進研究團隊,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直接進入研究生院。
他仍需在哥大以本科交換生的身份,高效地修完大四學年的核心課程,并保持優異的成績,才能正式獲得哥大研究生院的錄取,開始他的碩士乃至博士生涯。
劉曉藝到來的這兩年,恰恰是他完成這一關鍵躍升的沖刺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