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的結束鈴聲,如同一聲號令,瞬間釋放了校園里積攢一學期的緊張與忙碌。
學生們如同歸巢的鳥兒,拖著行李箱,帶著或輕松或期盼的心情,陸續踏上了回家的路。
然而,對于劉曉藝和少數幾位像她一樣成功獲得出國交換名額的學生而,這個假期注定短暫而不同。
他們需要在開學前兩周提前返校,參加行前培訓,然后統一出發,前往各自夢寐以求的海外學府報到。
在教務處公布的最終名單上,劉曉藝看到了另一個即將與她同赴哥大的名字——一位大二新聞系的師姐,名叫黎畫。
劉曉藝之前就聽說過這位師姐的名字,知道她為了申請哥大的兩年期留學項目,已經努力了整整一年。
上一次,她便是折戟在哥大那notoriouslydifficult(出了名的難)的專業課考試上。
這次能成功,黎畫師姐在偶遇時對劉曉藝感慨道:“真是脫了層皮。哥大的考題,根本不給你死記硬背的機會,全是案例分析、觀點論述,考察的是你對傳播學理論的理解深度和實際應用能力,還有批判性思維。
我去年就是栽在了對基礎理論的理解不夠靈活上。”
這番話,讓劉曉藝對自己能一次性通過考核,更添了幾分慶幸與清醒的認識。
她回想起自己面對哥大專業課試卷時的情景:沒有一道題是能在課本上找到現成答案的。
其中一道題目她印象尤為深刻,它要求考生分析一則近期全球熱議的社交媒體事件,并運用至少兩種不同的傳播學理論,從文化差異和權力結構的角度解讀其背后的傳播機制和影響力。
這道題看似開放,實則陷阱重重,既考驗知識儲備的廣度與深度,更考驗思維的發散與邏輯的縝密。
當時答題時,劉曉藝充分調動了亞運志愿者期間觀察到的跨文化傳播實例,以及平時大量閱讀積累的學術觀點,才勉強構建起一個自認為還算完整的論述框架。
正是這樣的考題,讓她深刻地意識到,哥大所追求的,不是知識的復讀機,而是思想的碰撞者和問題的解決者。
這種注重啟發而非填鴨、鼓勵創新而非墨守成規的教學理念,讓她對即將到來的哥大學習生涯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向往。
她渴望沉浸在那樣的學術氛圍中,與頂尖的教授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一起,探索傳媒世界的未知邊界。
除了對學術的憧憬,另一種更為熾熱的情感,也隨著出發日期的臨近而日益澎湃——那就是即將與洛錦川重逢的激動。
細細算來,上一次見面,還是在她高三畢業的那個夏天。距今不過一年光景,卻因為隔著浩瀚的太平洋和十二小時的時差,感覺漫長得如同一個世紀。
這一年里,他們靠著電波和網絡維系著感情,分享著彼此的成長、困惑與喜悅。
每一次視頻,她都能看到他眉宇間愈發沉穩的輪廓,而他也會笑著說她又變漂亮了,眼神里多了以前沒有的自信光芒。
他們早已不再是高中時那般青澀的模樣,都在各自的軌道上飛速成長著。
但那份深植于心的牽掛,卻從未因距離而減弱分毫,反而在思念的發酵下,愈發醇厚。
無數個深夜,她看著手機里他的照片入睡;而他,也曾在忙碌的間隙,對著屏幕上她的笑顏出神。
彼此的身影,早已成為對方夢中最熟悉的來客。
想到很快就能在紐約的機場,真真切切地看到他,而不是隔著冰冷的屏幕;
想到可以和他并肩走在哥大的校園里,像普通校園情侶一樣一起去圖書館、去食堂;想到那些在電話里說不完的話,終于可以當面傾訴……
劉曉藝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地加快,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揚。
出國考試的重要性,在此刻得到了最圓滿的印證——它不僅是通往學術殿堂的鑰匙,更是打開那扇通往與愛人團聚之門的密碼。
她對未來的展望,交織著對學術挑戰的躍躍欲試和對久別重逢的甜蜜期盼。
行李已經收拾妥當,夢想和愛情都在大洋彼岸召喚。
她站在人生的新上,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那充滿無限可能的、嶄新的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