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會賽程接近尾聲,盛大的閉幕式籌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這天,劉曉藝剛剛結束一輪場館引導工作,正準備休息,就被志愿者領隊叫住了。
“劉曉藝,有個緊急又光榮的任務交給你和幾位同學。”
領隊臉上帶著笑意,“閉幕式上需要一個多語種的歡送視頻,需要幾位青年代表進行配音。宣傳部點名要你和北外的幾位同學一起完成中文和英語部分。”
又是配音?劉曉藝微微一怔,隨即一種熟悉而又興奮的感覺涌上心頭。
她沒想到,在志愿服務即將結束之時,還能再次獲得這樣的機會。
來到指定的錄音棚,她果然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連詩晴。
兩人相視一笑,一種“又是我們”的默契在空氣中流淌。
“看來我們成了官方指定搭檔了?”連詩晴笑著打趣道,依舊是那副傲氣又從容的模樣。
“看來是的,”劉曉藝也笑了,“這次壓力更大,是歡送視頻,代表著中國青年送別朋友們。”
除了她們,錄音棚里還有幾位來自北廣和北外其他語種專業的佼佼者,他們將分別負責法語、阿拉伯語、俄語等版本的配音。
大家雖然來自不同學校,但此刻都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氣氛嚴肅而又融洽。
拿到稿件,劉曉藝和連詩晴立刻投入狀態。相比于上次的宣傳片,這次的稿件情感更加飽滿,既有對盛會成功的慶賀,更有對各國朋友的不舍與祝福。
她們細細揣摩每一句的情感基調,調整著語氣和停頓,力求用最溫暖、最真誠的聲音,傳遞出東道主的友誼與好客。
“親愛的朋友們,難忘的時光總是匆匆…”劉曉藝對著麥克風,聲音清亮而真摯,仿佛真的在與一位即將分別的老友對話。
“…愿和平、友誼與拼搏的精神長存心間。”連詩晴粵語的接續沉穩而深情,帶著美好的祝愿。
她們一遍遍練習,互相聽評,和導演溝通細節,直到每一個發音、每一處氣息都達到完美。
當最后一句“再見,朋友!北京永遠歡迎您!”的多語種合音在錄音棚里完美收束時,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們知道,她們又一次代表中國青年,獻上了一份莊重而動人的禮節性祝福。
這次亞運志愿者之旅,對劉曉藝而,收獲遠不止于兩段珍貴的配音經歷。她的專業能力在實戰中得到了淬煉。
面對各國運動員和官員,她的外語口語水平,尤其是臨場應變能力突飛猛進,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對話,而是真正融入了生活和工作場景。
她對大型活動流程、媒體協作、跨文化溝通都有了更直觀和深刻的理解。
而更大的財富,來自于那些真摯的友誼。她那些親手制作的小小徽章,仿佛成了開啟友誼之門的鑰匙。
那位收到她橘子棒棒糖胸針后破涕為笑的越南體操小妹妹,在比賽結束后特意找到她,送給她一個用越南傳統絲綢做成的精致小香囊。
那位總愛和她聊天的馬來西亞志愿者,送給她一包地道的白咖啡,叮囑她一定要嘗嘗。
一位斯里蘭卡的運動員用一枚小巧的木雕大象,換走了她的梧桐葉胸針。
一位泰國志愿者則送給她一包散發著清香的香米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