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藝和連詩晴拿到厚厚一疊解說詞稿時,更是倒吸一口涼氣。這不僅僅是簡單讀稿;
里面涉及大量場館的專業術語、比賽項目的規則簡介、甚至是北京的文化歷史穿插,要求解說員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用最精準、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傳遞出去。
“曉藝,快來,這個‘國家游泳中心’的‘水立方’膜結構技術介紹,斷句好難,你聽聽我這樣處理對不對?”
連詩晴拉著劉曉藝,一遍遍練習。
“詩晴,你幫我聽聽,‘鳥巢’的鋼結構用粵語這么說,韻味夠不夠?會不會太生硬?”劉曉藝也虛心地請教。
粵語解說面向的是港澳及海外粵語裔同胞,既要標準,也要保留語的獨特韻味。
她們倆成了形影不離的搭檔,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所有時間都泡在了學校的演播室里,對著提詞器反復打磨。
每一個字的吐字歸音,每一個段落的情緒起伏,甚至每一個鏡頭的眼神和微笑,都精益求精。
有時為了一個詞的輕重音處理更能體現親切感,她們能爭論上半個小時,再一起去找專業老師定奪。
隔壁宿舍的班長趙衛國和孫薇更是陷入了“英語魔鬼訓練”。
他們的稿件專業度更高,涉及大量體育專項詞匯和國際化表達。
“我的天,這個‘archery’(射箭)和‘athletics’(田徑)我已經讀了一百遍了,還是覺得舌頭打結!”趙衛國痛苦地搖著頭。
孫薇則抱著一本幾乎被翻爛的牛津高階詞典,眉頭緊鎖:“這個詞用‘intricate’(復雜的)還是‘sophisticated’(精密的)來形容場館的智能管理系統更合適?不行,我得再去查查柯林斯。”
他們倆的桌子上,各種能量飲料罐堆成了小山,電腦里滿是不同版本的錄音小樣。
正式錄制那天,奧組委指定的專業攝影棚里燈火通明。
劉曉藝換上精心準備的藍白色志愿者服裝,略施淡妝,整個人顯得清新脫俗,朝氣蓬勃。
連詩晴則選擇了一件更具設計感的改良中式襯衫,端莊又不失活力。
站在攝像機前,強烈的燈光打在臉上,劉曉藝能清晰地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
她深吸一口氣,看向旁邊的連詩晴,對方也正好看過來,兩人相視一笑,彼此鼓勵的眼神中傳遞著力量。
“各部門準備,中文宣傳片,普通話版,三、二、一,開始!”
導演口令下達,劉曉藝迅速進入狀態,面對鏡頭,露出一個自信而溫暖的微笑,聲音清亮悅耳,如溪流潺潺:“親愛的朋友們,歡迎來到北京,歡迎來到第xx屆亞洲運動會。
古老而現代的北京城,已張開熱情的懷抱,期待與您共赴這場激情與夢想的體育盛會……”
她的普通話標準得如同教科書,語調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將枯燥的場館介紹說得引人入勝。
緊接著是連詩晴的粵語版本錄制。她從容不迫,粵語發音地道又悅耳,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律和親切感:“各位朋友,歡迎嚟到北京,歡迎嚟到第xx屆亞洲運動會呢個大家庭……”
(各位朋友,歡迎來到北京,歡迎來到第xx屆亞洲運動會這個大家庭……)她的演繹,多了幾分煙火氣和靈動感。
錄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偶爾會有吃螺絲或者情緒不夠飽滿的情況,但兩個女孩都表現出極強的專業素養,迅速調整狀態,一遍不行就兩遍,直到導演滿意地喊出“過!”
當最后一條片段錄制完成,整個攝影棚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導演走過來,贊賞地拍了拍她們的肩膀:“非常好!北廣的學生果然名不虛傳!青春、自信、專業,這就是我們想要展現給世界的中國青年形象!”
幾天后,這些凝聚了無數人心血的宣傳片開始在全市乃至全國的相關平臺播放。
劉曉藝父母經營的超市里,那臺掛在墻角的彩色電視,平時大多播放著商品廣告或肥皂劇。
這天晚上新聞聯播過后,進入廣告時段,突然,畫面切換到了宏偉的“水立方”場館,緊接著,劉曉藝那張洋溢著青春笑容的臉龐出現在屏幕正中央!
“本屆亞運會,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將承擔跳水、花樣游泳等賽事……”女兒清亮悅耳、字正腔圓的聲音透過電視音箱傳遍了整個超市。
正忙著給顧客稱花生的劉媽媽動作猛地一頓,難以置信地抬起頭。劉爸爸正搬著一箱啤酒,也愣在了原地。
超市里幾個熟識的老顧客也認出來了,頓時炸開了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