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劉曉藝和同學們投入了緊張的排練。
廣播臺的錄音棚成了他們的第二課堂,每天下課就泡在里面,對著屏幕反復練習。
“停停停!”廣播臺的指導老師喊停,“曉藝,你配《大話西游》這段,感情還不夠到位。紫霞仙子這個時候應該是帶著期待又有些忐忑的。”
劉曉藝點點頭,摘下耳機深吸一口氣。她發現自己低估了配音的難度——不僅要聲音像,更要演出角色的神韻。
另一個同學在配《英雄本色》里周潤發的角色,總是找不到那種江湖氣。
“你要想象自己是個落魄的英雄,”劉曉藝建議道,“聲音要沉,但要帶著不甘和傲氣。”
她示范了一句:“我不是想證明什么,我只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竟然惟妙惟肖。
大家驚訝地看著她,劉曉藝不好意思地笑笑:“我爸爸最愛看港片,小時候經常跟著看。”
確實,90年代末的校園里,香港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走在校園里,廣播站偶爾會播放beyond的《海闊天空》或王菲的《紅豆》;
話劇社的同學會突然冒出一句“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的港劇經典臺詞;就連食堂阿姨打飯時都會說“給你加個雞腿啦”。
這種文化滲透也體現在媒體中心。香港回歸后,港式娛樂報紙和雜志開始大量涌入內地。
劉曉藝發現,校報社的同學們開始研究香港報紙的標題寫法——“標題黨”這個詞雖然還沒出現,但這種吸引眼球的方式已經開始被借鑒。
有一天,劉曉藝給家里打電話時,王安梅興奮地說:“囡囡,咱們超市現在賣香港的娛樂報紙和雜志,可受歡迎了!那些大姨大媽們看得津津有味,還有學生來訂全年刊呢。”
劉明達接過電話補充道:“就是字是豎排的,看著有點不習慣。不過確實挺有意思的。”
這種現象在傳媒學子中引發了熱烈討論。楚文靜就曾在宿舍發表長篇大論:“香港媒體的娛樂化程度很高,但新聞專業主義也很強。這種平衡很值得我們學習。”
蘇晴更直接:“他們的版面設計太好看了!我們要是在校報上也用這種風格,肯定更吸引人。”
在這樣的氛圍中,《聲臨香江》的排練進展順利。
同學們不僅模仿原聲,更加入了許多創新元素:用東北話配《古惑仔》,用四川話配《重慶森林》,甚至用英語配《東成西就》。這種跨文化的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比賽前一天,廣播臺特地請來了畢業于北廣、現在在某電視臺做配音導演的校友來指導。
學長看完排練后大為贊賞:“你們的創意很好,但要注意分寸。創新不能偏離原作的精髓,而是要找到新的表達方式。”
他特別表揚劉曉藝:“你配的紫霞仙子很有靈氣,既保留了原作的韻味,又加入了新的理解。”
正式比賽那天,大禮堂座無虛席。評委席上果然坐著幾位重量級人物,其中包括一位香港制片人。這讓參賽的同學們既緊張又興奮。
當《聲臨香江》的片頭投影在大屏幕上時,臺下響起了一陣驚呼——制作精良的片頭完全不像是學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