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廣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刺繡和舞蹈社都成了劉曉藝最好的調劑方式。
做繡活時手部的精細動作不僅沒有耽誤學習,反而鍛煉了她的專注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繡花時需要統籌規劃顏色、針法、構圖,這種整體思維的能力對她的專業學習也有很大幫助。
她又從里間取出幾個新的繡框和圖樣:“既然來了,就再接幾個小件回去做吧。這幾個都是顧客訂的小精品,不急著要,你慢慢做。”
她指著其中一個圓形的繡框:“這個雙面繡的小屏風很有挑戰性,正反兩面都要一般精致,適合你這個階段練手。”
劉曉藝欣喜地接過新任務。這些繡活不大,正好可以在課余時間慢慢完成。
她特別喜歡這種有挑戰性的作品,每完成一件,都能感受到技藝的提升。
回到奶奶家,劉曉藝立即開始研究新接的繡活。奶奶在一旁做著針線活,不時抬頭看看專注的孫女,眼中滿是慈愛。
“曉藝啊,你這手藝越發精湛了。”奶奶忍不住稱贊道,“比你媽當年強多了。”
劉曉藝抬頭笑笑:“奶奶就會夸我。我還差得遠呢。”
接下來的幾天,劉曉藝過著規律而充實的生活。早上起來就是舞蹈基本的拉筋和形體動作,是大學形體課要求也是保持舞感的重要環節;
上午就陪奶奶買菜做飯,或者跟著爺爺到菜地里邊幫忙邊吃熟透的番茄和桃子,下午就在陽光充足的窗前做繡活,晚上則復習英語和專業課。
在繡繃間針線在指尖飛舞,彩線在布面上勾勒出精美的圖案,這個過程讓她感到無比的寧靜和滿足。
臨走前,劉曉藝將方老師給的酬勞分出一半,硬塞給奶奶:“奶奶,這是我賣繡品掙的錢,您拿著買點好吃的。”
奶奶推辭不過,只好收下,眼眶有些濕潤:“好孩子,奶奶替你存著,將來給你做嫁妝。”
年二八的前一天,劉曉藝特意去方老師家拜訪,并將新接的繡活小心地包好。
方老師又囑咐了許多刺繡的要領,還送了她幾包特制的彩線和銀針。“記住,刺繡如做人,要的就是耐心和細心。”
方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你在這方面有天賦,千萬不要荒廢了。”
“放心吧老師,我會堅持的。”劉曉藝鄭重承諾。
劉曉藝望著房間里慢慢坐回繡繃前的背影,心中充滿力量。
這個寒假,她不僅在學業上有所進益,更在刺繡這門傳統技藝上獲得了提升。
針線穿梭間,是文化的傳承,是心靈的沉淀,更是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她期待著,有一天利用全部技藝能繡出一幅真正的大作,作為送給最重要的人的禮物。
而此刻,她只需要繼續一針一線地走下去,如同她對待學習和生活一樣,認真而專注。
在奶奶家的幾天,劉曉藝意外地邂逅了童年時光里的那些熟悉身影。
那是個陽光和煦的午后,劉曉藝正幫奶奶在院子里曬臘肉,忽然聽到門外傳來一陣熟悉的嬉笑聲。
她探頭望去,只見幾個年輕人正有說有笑地從門前經過。
“曉藝?是曉藝回來了嗎?”一個高個子男生率先認出了她,驚喜地喊道。
“真的是曉藝!你回來怎么不說一聲?”一個扎著馬尾的女生也興奮地跑過來。
劉曉藝仔細一看,原來是小時候一起玩大的發小們:高大憨厚的鐵柱,活潑開朗的小芳,還有總是笑瞇瞇的明明。
他們都是奶奶鄰居家的孩子,小時候經常一起爬樹掏鳥窩,下河摸魚蝦。
“快進來坐!”奶奶熱情地招呼著,“曉藝,去拿些瓜子花生來。”
幾個年輕人圍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七嘴八舌地聊起了近況。
鐵柱撓著頭說:“我去年考上了省城的技校,學汽修。老師說這行當以后吃香,學好了一個月能掙好幾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