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天高云淡帶著絲絲微涼,被染色的香山紅葉像是秋天的邀請函。
上午8點鐘,北廣媒體中心的專業老師帶著所有電視臺,電臺新聞社攝影社以及報社的成員和學生們一起前往全國最高級的廣播電視總臺學習。
北廣媒體中心的精英學子們,迎來了每年最為期待的大型團建活動——前往中央電視臺進行為期一整天的研學實踐。
清晨,兩輛大巴車準時駛入校園。
劉曉藝和同學們懷著激動又敬畏的心情登上車。就連一向對集體活動興致缺缺的連詩晴,也破天荒地準時出現,默默地跟在劉曉藝身后上了車,她臉上并沒有以前的高傲,反倒是對最高媒體殿堂的向往,其實也很想在萬眾矚目下站上銀幕前。
“聽說央視的演播廳比我們學校的大十倍不止呢!”
“何止啊,他們的導播系統全是進口的,一個調音臺就夠買咱們學校好幾套設備了。”
車上,同學們興奮地竊竊私語。
當大巴駛入央視大樓時,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高聳的現代化建筑,莊嚴肅穆的氛圍,進進出出的工作人員個個行色匆匆,卻秩序井然,各個部門之間像一臺精密的儀器,各司其職,各自做著手頭的工作。
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首先參觀了新聞演播廳。
巨大的環形演播室內,數臺攝像機如同鋼鐵巨獸般靜立,頂棚上密布的燈光設備宛如星辰。與學校演播廳相比,這里的一切都顯得更加專業、恢弘。
“注意看他們的提詞器系統,”帶隊老師低聲講解,“這是最新的遠程控制系統,主持人可以通過腳踏板自行控制滾動速度。”劉曉藝認真記錄著每個細節。
她注意到,即便是最微小的環節,都體現著國家級媒體的專業水準——從播音員的坐姿角度到鏡頭的切換節奏,從燈光的角度到聲音的混響效果,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
隨后參觀的后期制作中心更是讓同學們大開眼界。
數十個編輯室內,編輯們正專注地剪輯著各類節目。先進的非線性編輯系統、多軌音頻工作站、特效制作平臺......這些在學校只能從教科書上看到的設備,在這里卻是日常工作的工具。
“原來專業的新聞剪輯是這樣的,”劉曉藝喃喃自語,“我們平時在社團里學的,真的只是皮毛而已。”
按照分組,劉曉藝與班長趙衛國、孫薇以及幾位師兄師姐被分到了播音新聞制作組。
在央視指導老師的耐心講解下,他們親自體驗了從新聞采編到制作播出的全過程。
“注意采訪時的機位角度,”指導老師糾正著孫薇的姿勢,“國家級媒體的采訪,每個細節都代表著權威性。”
“新聞配音不是朗誦,”老師對趙衛國說,"要平穩中有力度,客觀中帶溫度。"
劉曉藝格外珍惜這次機會,她將平時積累的問題一一向指導老師請教,指導老師全都是央視操作過實際流程的工作人員。
在老師的指點下,她終于明白了許多曾經困惑的技術要點,更是糾正了不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壞習慣。
“你很有天賦,”指導老師看完劉曉藝的模擬播報后稱贊道,“特別是你對新聞節奏的把握,很精準。不過要注意,央視的新聞播報更需要一種莊重感。”
讓所有人意外的是,電視臺這邊連詩晴在整個參觀過程中表現得異常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