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像海綿一樣,貪婪地吸收著電臺里的一切知識。從最基本的設備操作、軟件使用,到稿件撰寫規范、播音技巧提升,再到導播流程、節目策劃,他們事事關心,默默學習。
他們會主動留下來幫忙整理資料,會反復聆聽自己的錄音尋找不足,會虛心向每一位師兄師姐請教。
他們的活動區域大多集中在電臺這邊,但媒體中心的獨特結構,使得聲音的傳遞變得微妙。
有時,他們在電臺的導播間里安靜地復盤節目,隔壁電視臺大演播廳的動靜會隱約傳來——可能是晚會彩排的音樂聲,可能是綜藝環節的歡呼聲,也可能是連詩晴那極具穿透力、帶著明顯不滿的指揮或抱怨聲。
每當這時,劉曉藝、趙衛國和孫薇會不約而同地停頓一下,互相交換一個無奈又略帶好笑的眼神。
“那位‘大小姐’今天又在挑戰導播權威了?”趙衛國可能會推推眼鏡,壓低聲音開玩笑。
孫薇則通常比較冷靜:“專注我們自己的事。她的路和我們不一樣。”
劉曉藝則會點點頭,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音頻波形上,但心里難免會泛起一絲漣漪。
她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觀察著連詩晴。她承認連詩晴的專業能力確實出眾,那種站在鏡頭前的自信和感染力,是許多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
但她同時也看到,連詩晴的傲慢和對規則的蔑視,像一道無形的墻,將她與周圍的世界隔離開來。她活在自己認定的“高級”世界里,拒絕低頭看路,也拒絕理解與她不同的價值體系。
劉曉藝深知,這個行業固然需要耀眼的明星,但也需要無數恪盡職守、默默耕耘的“匠人”。新聞播報的嚴肅規整,與晚會主持的活潑靈動,并無高下之分,只是不同的崗位要求。
一個真正優秀的媒體人,應該具備適應不同場景的能力和敬畏之心,而不是一味地挑揀和抱怨。
她收回思緒,不再關注隔壁的喧囂。
眼前的調音臺,耳機里傳來的純凈人聲,還有身邊志同道合、一起努力的伙伴,才是她此刻最真實、最珍貴的世界。
她不需要成為連詩晴,她只需要成為更好的劉曉藝,一個尊重聲音、尊重專業、一步一個腳印的劉曉藝。隔壁的繁華與喧囂,于她而,不過是提醒自己堅守初心的背景音。
在“校園之聲”電臺,一天緊張錄制或直播任務結束后的短暫休憩時光,往往是新老成員交流感情、獲取“內部情報”的黃金時段。
相較于隔壁電視臺那種時刻如同戰場前線般的緊繃感,電臺這邊的氛圍總是更顯沉穩和舒緩。
厚重的隔音門一關,外面世界的喧囂便被隔絕,只剩下設備低沉的運行嗡鳴和人們放松下來的低語。
劉曉藝、趙衛國和孫薇這三個新人,最喜歡的就是這個時候。他們會圍坐在休息區的沙發上,捧著師兄師姐遞來的熱茶或咖啡,聽著那些在媒體中心流傳已久的“八卦”和趣聞。
負責帶劉曉藝的師姐,研二的王繡,是個性格溫和、專業知識扎實的女生。
她一邊整理著今天的播出日志,一邊笑著說起往事:“你們別看現在電視臺那邊設備最新最好,幾年前他們可沒這么風光。
記得有一年校慶直播,他們的主推流設備突然宕機,差點開天窗。
最后還是咱們臺的老臺長,親自帶著備用設備和幾個技術骨干沖過去救場,硬是用廣播級的音頻設備臨時頂替,保住了他們的視頻信號音軌,才沒釀成播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