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舞姿與未央湖畔的漣漪仿佛還在昨日,京大迎新晚會上的掌聲似乎仍在耳畔回響,然而大學時光的快車卻毫不遲疑地駛入了第一個重要的站臺——期中考試。
北廣校園里的氛圍悄然轉變。梧桐大道下步履匆匆的學生多了起來,閑聊與嬉笑被夾著書本的沉思面容所取代。
食堂里,討論課題的聲音壓過了對美食的點評。
一種無形的緊張感開始彌漫,提醒著所有新鮮人,象牙塔內并非只有社團活動的絢爛與未名湖的浪漫,更有學術的嚴謹與課業的壓力。
劉曉藝對此并不陌生,甚至有一種提前進入狀態的從容。這份從容,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洛錦川。
那個遠在大洋彼岸的人,早已為她鋪就了最初也是最堅實的路基。
高中時期,在那個還被題海戰術和頻繁模考籠罩的階段,是洛錦川強行將她從低效的死記硬背中拉出來,系統地教會她如何梳理知識體系、如何抓住重點、如何管理碎片時間進行高效復習。
他當年半是強迫半是引導塞給她的那些學習方法與筆記整理技巧,彼時覺得嚴苛,如今卻成了她在大學學習中無往不利的“武林秘籍”。
圖書館,自然成為了她這段備考時期的核心戰場。
北廣圖書館是幢蘇式老建筑,紅磚墻,拱形窗,內部挑高極大,帶著歷史的厚重與靜謐。
木質書桌寬大沉實,被歲月磨得溫潤,空氣中飄浮著舊書紙張特有的微香和淡淡的樟腦味。
這里是知識的圣殿,也是自習的絕佳場所,也因此,每到考試季,一座難求成了所有學生的共識。
劉曉藝深知這一點。開學不久,她就有意識地開始了她的“圖書館攻略”。
她不像有些人那樣,用一本書或一個水杯占座一整天卻人影無蹤。
她總是準時出現,安靜學習,離開時也會將桌面收拾得干干凈凈。
她常坐在靠近西側窗邊的區域,那里下午的陽光會斜斜地灑進來,落在書頁上,溫暖而不刺眼。
她習慣性地會對管理那片區域的圖書管理員——一位姓王的中年女老師——露出微笑,輕聲問好。
有時見到王老師搬運整理歸還的書籍,她會自然地搭把手;偶爾閉館時下雨,她有多帶的傘,也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
不刻意,不討好,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善意與尊重。
久而久之,王老師記住了這個總是安靜認真、眉眼帶笑的姑娘。
一次,劉曉藝上午有課,下午來時發現慣常坐的位置已經被人占據,正有些遺憾,王老師恰好路過,朝她示意了一下,指了指角落里一張同樣靠窗但更隱蔽的桌子,低聲道:
“那張桌子腿有點不穩,平時沒人愛坐,我讓人修好了。以后你要是來得晚,可以看看那兒是否空著。”
這幾乎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約定。那個位置采光好,又相對獨立,干擾少。
劉曉藝發現,只要她來得不算太晚,那個位置十有八九是空著的。她知道,這定是王老師悄悄幫她留心了。
雖然明白“占座”行為本身并不值得提倡,但這種被默默關照的便利,在硝煙彌漫的考試周里,確實顯得“真香”。
她無比感激,只能用更刻苦的學習和保持座位周邊環境的整潔來回報。
于是,規律的生活節奏形成了。
沒有社團活動和課程的時間里,她的身影必定出現在圖書館的那個“專座”上。從午后到日暮,再到窗外繁星點點,臺燈的光暈勾勒出她專注的側影。
她攤開厚重的專業課本,對照著洛錦川遠程郵件發來的重點梳理框架和自己的課堂筆記,一點點啃噬消化那些陌生的理論概念。
筆記本上,不同顏色的筆跡條理分明,是她沿用他教的方法構建的知識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