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蛇出洞”的計劃在高層悄然醞釀,而明面上的研究工作并未停滯。李教授和張教授都深知,不能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一個充滿變數的計策上,自身的突破才是根本。
兩天后,李教授從學校協調的精密的低頻聲波發生器和電磁環境模擬器終于運抵營地。隨行的還有一位戴著厚厚眼鏡、不茍笑的物理學博士,姓錢,專門負責操作這些設備并進行數據分析。
與此同時,對青石構件紋飾的破譯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那位擅長古文字的研究員幾乎是不眠不休,結合了大量散逸的道藏文獻和罕見的金石拓本,終于解讀出了那幾處關鍵“無法解釋”的紋路組合的含義——它們并非缺失,而是一種極其精妙的“能量引導”和“相位轉換”結構,其作用類似于電路中的“諧振器”和“變壓器”,負責將地脈中某種特定的能量(報告中含糊地稱之為“地煞金氣”)進行匯聚、轉化,并維持整個“封禁局”的運轉。
“也就是說,這個‘局’并非完全靜態的封印,它是一個動態的能量系統,依靠地脈供能,通過這些符文結構進行調節和維持。”研究員興奮地向兩位教授匯報,“理論上,如果我們能干擾其能量來源,或者破壞其諧振頻率,就能削弱甚至關閉這個‘局’!”
這個消息讓所有人都精神一振。理論上的突破口終于找到了!
接下來,便是實踐驗證。錢博士帶來的設備派上了用場。在確保安全距離和多重防護的前提下,考古隊開始嘗試對墓道口區域進行極其謹慎的能量試探。
首先進行的是低頻聲波測試。錢博士調整著發生器,發出不同頻率的次聲波和低頻聲波,同時用高靈敏度的傳感器監測亂石堆區域的能量場變化。
大部分頻率的聲波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引起任何明顯反應。但當頻率調整到一個特定、極其狹窄的低頻段時,傳感器上的讀數猛地跳動起來!同時,那令人心悸的金屬摩擦聲再次隱隱響起,雖然微弱,卻清晰可辨!
“有反應!”錢博士低呼一聲,記錄下這個特征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