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宏觀格局。這座墓葬的選址必定經過精心勘測,符合特定的風水原理。這種防御性的‘局’,其力量很可能源自整個山川地勢的‘氣脈’。若能勘測出這片區域的地脈走向,找到‘生氣’匯聚與流轉的關鍵節點,或許就能發現這個‘局’的能量來源,甚至找到其運轉規律或薄弱環節。這可能需要地質雷達,或是某些特殊的地磁測量手段。”他巧妙地將風水地氣與現代科技聯系起來。
接著,他的目光落在那幾塊帶有紋飾的青石構件上:
“其二,符號信息。這些紋飾絕非隨意雕刻,很可能是構成這個‘局’的基石——一種古老的、蘊含特定意義的‘符文’或‘陣紋’。若能破譯其含義,理解它們代表的元素、方位或禁忌,或許就能找到安全通過或暫時‘關閉’這個局的方法。這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學和符號學功底。”這一點,正可借助系統賦予的《古文字通識》技能。
最后,他提及張教授說過的異常現象:
“其三,能量特性。既然探測到能量場紊亂,還有異常聲響,說明這種能量客觀存在,且可能具有某種‘活性’或‘應激性’。我們是否可以用非破壞性的、不同性質的能量源輕柔地刺激它,觀察其反應模式?比如特定頻率的聲波、微弱的電磁脈沖?就像開鎖,需要試探著找到正確的‘齒位’。”他只字未提靈氣或麒麟血,只借用現代科技概念。
這番提議條理清晰,層層遞進。雖然核心思想跳出了傳統框架,提出的方法卻盡量貼近現代科技與學術規范,顯得不那么“玄幻”。
張教授緊鎖的眉頭稍稍舒展,轉向李教授:“老李,你這學生思路確實開闊。從地脈、符號和能量特性這三個角度切入,聽起來頗有見地。總比我們之前硬著頭皮清理要強。”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