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的潘家園,比往常更為喧鬧。春日陽光和煦,攤主們賣力吆喝,游客摩肩接踵,各種口音與討價還價聲交織,充滿了市井活力。陸鳴隨著人流緩步而行,目光看似隨意地掃過兩側攤位。
與初來時的懵懂和依賴系統掃描不同,如今他更多憑借自身眼力與感知。新獲得的《文物鑒定學(入門)》知識在腦海中清晰浮現,結合《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對“物氣”的獨特感應,讓他審視這些真真假假的物件時,有種庖丁解牛般的從容。
大多數物品,他只需一眼便能從胎質、釉光、包漿、工痕等細節判斷出大概年代與真偽,效率極高。偶爾遇到高仿品,也能通過過于規整的機械痕或刻意做舊的破綻辨識出來。這種憑借自身學識“掌眼”的感覺,遠比單純依賴系統反饋更具成就感。
他在一個專賣瓷片的攤位前停下,蹲身拿起一片青花瓷片仔細端詳。攤主是個精瘦中年人,見狀立刻湊近:“小兄弟好眼力!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永樂官窯碎片,你看這蘇麻離青的發色,這暈散”
陸鳴笑了笑,將瓷片放下:“青料浮于表面,暈散過于刻意,底足切削痕也不對。老板,這是晚清仿永樂的東西,而且仿得不算高明。”
攤主臉色一僵,訕訕住口,知道遇到了行家。
陸鳴繼續前行,收獲卻不多。潘家園經多年發展,真正的好東西早已鳳毛麟角,大部分是仿品和工藝品。他倒也并不失望,此行更多是檢驗所學,順便放松心情。
就在他走到市場相對偏僻的角落,準備轉向舊書區時,目光被一個不起眼的攤位吸引。
攤主是個約莫五十多歲的干瘦老頭,穿著洗得發白的舊夾克,蹲坐在小馬扎上瞇眼打盹,對往來顧客愛答不理。他的攤子東西很少,只有幾件沾滿泥土、毫不起眼的陶罐、瓦當碎片,以及一兩件銹跡斑斑、形狀怪異的青銅小件。這些物件混雜在塵土里,像是剛從工地角落扒出,與周圍光鮮亮麗的仿品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