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的課程如同徐徐展開的古老卷軸,將更深奧、更專業的考古學知識,呈現在這群已然褪去幾分青澀的大一學生面前。講臺上,教授們引經據典,鞭辟入里;講臺下,筆尖劃過紙頁的沙沙聲與翻動書頁的輕響交織成一片,空氣中彌漫著專注而渴求的氣息。
陸鳴坐在靠窗的老位置,春日暖陽透過明凈的玻璃,在他攤開的《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筆記本上投下斑駁跳躍的光影。他姿態放松,目光落在講臺,看似與周圍凝神聽講的同學無異。
但若有感知極其敏銳者在此,便會察覺他眼神深處那片過于平靜的深邃,仿佛一汪千年古潭,講師口中那些足以引發其他同學驚嘆或激烈辯論的全新理論與重磅發現,于他而,似乎只是投入潭中的幾顆小石子,激起些許漣漪便復歸沉寂。
他的大部分心神,正沉浸在對《洛書感應篇》下一階段行氣路線的默默推演,以及對昨夜那縷精準掃過宿舍區的能量探測波的深入剖析上。官方機構的觸角比他預想的更為敏銳且執著,這讓他必須將“謹小慎微”四字刻入骨髓。
同時,他也分出一絲靈覺,如同無形而精密的蛛網,悄然覆蓋著整個階梯教室,不放過任何一絲異常的空氣流動、能量波動或是刻意壓低的交談。
前排,林筱筱依舊保持著無可挑剔的坐姿,腰背挺直如松,筆記本上的字跡工整清晰,偶爾舉手提出的問題,總能切中理論的關鍵節點,展現出令人嘆服的扎實功底與冷靜清晰的邏輯思維。她身上那股中正平和的“書卷氣”,在高度專注的學術狀態中,似乎變得更加凝練純粹。
而與她相隔不遠的蘇晚晴,則呈現出另一種風貌。她似乎對圖像、色彩、形態之美有著天生的敏銳直覺,當講師投影屏上展現出古代壁畫那絢爛的色塊、或是青銅器上繁復神秘的紋飾時,她那雙漂亮的桃花眼會瞬間被點亮,閃爍著癡迷的光彩,纖長的手指甚至會在筆記本的邊緣無意識地勾勒出幾筆簡練而傳神的草圖,周身那靈動跳躍的“藝韻”也隨之活潑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