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在手上無人可用的時候,還是選擇了耿仲明。
許多時候,每個人做出的選擇,總是無可奈何。
這幾天。
耿仲明覺得自己時來運轉了。
能夠執政一方,還是手握重兵的將軍,更重要的是遠在海外,雖然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
可作為一個“土皇帝”卻是綽綽有余。
當然他不會想到,在他任職的時候,會遇到什么。
隨后的一段時間,一封密信就從登州,傳到了南京馬士英的手上。
還是開會。
似乎這些人除了開會,一條到晚的就無所事事一般。
“毛文龍死了,還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你們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
馬士英當時接到這封密信的時候,也是嚇了一跳,誰也不愿意自己養熟的一條狗,會突然跳起來咬人。
雖然在心里暗罵毛文龍只知道體恤手下,竟然逼得手下想要殺了他取而代之。
可皮島的位置到底太遠,總是需要一個人去主持軍務的。
要么認可了劉興治幾兄弟的作為,要么就要讓副總兵陳繼盛統領總兵職務。
可無論是哪一種,最后遺留下來的問題,總是沒有辦法解決,有了第一次軍變,那么就會有人,有樣學樣的弄出第二次。
長此以往,估計皮島的總兵,就會在廝殺中選出來,而大明只會忙著給這些上位的人發送任命公文。
“聽說袁可立,要派一個新人前去接管皮島,難道咱們就不能派出自己人?”
阮大鋮是見了好處就想要,在其他朝臣們,還沒有開口說話的時候,他就想把這個好處攬到自己的懷里。
戶部尚書高弘圖出走了,據可靠消息,現在正在高陽縣給人當教諭,主管一縣的所有學校事務。
他可是窺視這個職位很久了,一直都沒有找到機會。
這一次或許可以用交換的辦法,讓他如愿以償,在朝堂之中,這種辦法,是很普遍存在的。
雖然他看起來是想要皮島總兵的人選。
“耿仲明在登州也付出了許多,應該給他一個機會,我同意袁可立的辦法。”
朝堂之中的博弈,總是不會一帆風順,有人看中這個職位,卻也有人看中袁可立的人情。
張慎是吏部尚書,對于官員任免和調任的權利很大,一般請款之下,只要他點頭認可了,不說十拿九穩,也不會有多大的問題。
“咱們現在還是先說說,給毛文龍一個什么樣的死后殊榮?”
對于毛文龍的死,才是這些坐在一起的朝臣們需要商量的,要不然這邊才要給出一個壯烈犧牲,那邊又來一個無所作為,被手下暗殺。
不管如何只要兩者起了沖突,那就是一件朝廷的丑聞。
文飾太平,從來都是文人們的拿手好戲。
即便是兵臨城下了,他們也一樣會說出,海清河晏,天下太平的話來。
聽起來是在騙人騙己,然而實際上卻也是有他們的作用,只要聽的人相信了他們說的話,最起碼不會引起心慌意亂。
阮大鋮臉色漆黑的仿佛鍋底一般,他剛起了一個頭,就被人岔過了話題,在他的想法當中,肯定是上一次得罪了張慎,這次來報復他了。
“前段時間咱們剛剛放出了大捷的消息,這一次要是說毛文龍被手下叛亂所殺,誰還信咱們的話,要我說,還是給一個拼死抵抗建奴,隨后戰死的榮耀就好。”
說話的是南京的禮部侍郎鄭三俊。
他的想法就是,既然已經遇到建奴了,那么第一次大捷之后,肯定會引來更多的人馬攻擊,最后身死也就是理所當然,只要不是親臨現場的話,聽說的人,根本就無從分辨真假。
當然對于南京朝廷來說,也是一個正面的宣傳。
畢竟抵抗外辱犧牲,總是一個好名聲不是。
總不能讓崇禎專美于前,而南京毫無作為吧。
只要是在朝堂之上,官員的底線,在許多時候都是沒有的,顛倒黑白,指鹿為馬都是常規手段而已。
若做不到這一點,干脆還是回家種地的好。
在鄭三俊的提醒之下,有更多的人,已經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即便是阮大鋮再不甘心,也得收起自己的小心思。
“那就這么辦吧,為國捐軀,總要給出一些賞賜才好。”
馬士英思索了一下,就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南京小朝廷的速度還是很快的。
只需這些大臣們,在自己的門生故吏的耳邊,隨便的說幾句,很快毛文龍大英雄的事跡,就傳的沸沸揚揚了。
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朝堂之上的這些人,一定會相信毛文龍真的是個大英雄。
不但他們相信,他們也要讓崇禎相信,知道了在昌平縣境內燕山腳下的天壽山,建有英雄殿的事情。
而崇禎也對這件事在大力的宣傳。
想著不管怎么說,毛文龍都應該接受國家祭祀吧,這樣也能體現出他們這些朝臣們也在做事不是。
可這些人卻從未曾想過,假的英雄,怎么可能進入到那種象征著榮耀的地方。
至于因此而引發的后患,就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了。
與此同時。
早到了一兩日的晁剛,也已經通過了望遠鏡,看到了遠處帶隊的莽古爾泰。
“少將軍,敵人是從義州過來的,看樣子是想要渡過大凌河,然后斜插進來切斷大凌河堡和錦州的聯系。”
衛薄厚帶領著參謀們,已經能夠通過人數的多少,可敵人行軍的方向,估計出了好幾種圖謀。
而切斷錦州和大凌河堡是最有價值,也最容易實現的最后個用兵之法。
只要成功,大凌河堡就是孤懸在外了。
一點補給不足,很容易引起士兵的嘩變,最后被輕易的拿下。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滿清之中有用兵大家啊。”
聽了衛薄厚的分析,朝剛不得不嘆息一聲。
大明的人口可是建奴的十幾倍還多,卻偏偏就那么大貓小貓兩三只,也不知道那些儒生們知道現在大明軍隊的狀況。會不會羞愧難當。
若口眾多的大明,沒有多少這種人才,才幾十萬的建奴,卻又了這種領兵大將,若不是現在大明的火器還能占據上風。
晁剛實在想不出,一旦開戰大明的出路在哪里。
不過一想到,皇上建立的參謀體系,是不是早已經預見了這種事情發生,不得不為之才做出的選擇?
“建奴人多勢眾,通知下面,立刻進入備戰之中。”
晁剛只恍惚了一下,就立刻下了命令,雖然敵人還很遠,可自己的準備也要做好,都是新兵,只有做好了萬全之策,才能夠不慌亂出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