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部長總算能夠懸崖勒馬,沒有行差踏錯,幾個工廠工人受傷,是因為西安府的捕快人手太少,根本忙不過來,不是你不盡心盡力。”
李長庚前去看了明廷寶行一眼,摞一箱箱的銀子,人說你看到了都會心動。
若不是大量的人手都調集道那個地方,西安府還真就亂不起來。
“我知道,我最大的錯處,就是想要捂蓋子,卻沒想到,現在和以前不同了。”
見到李長庚,張鶴鳴也就能誰出心里話,銀子他也喜歡,可沒有機會,也不敢輕易地下手。
如今看來官途也是不順。
本想著努力一下,更進一步的,卻還是行差踏錯。
“你能這么想就對了,皇上也不是不講理的人,估計再有幾天你也就能見到。”
皇上的講理張鶴鳴總覺的和他學到的儒家精義,是是絕對相反的。
以前都說民不告官不究,現在提倡的就是防患于未然。
以前是能遮掩就遮掩,海晏河清嗎,那個皇帝不喜歡。
現在卻全變了,有事情必須給說出來,可以想辦法解決,卻不容許隱瞞。
就因為不能遮掩,整個雍州這么大的地方,每天的事務多的,都能讓人忙的顧不上喝水。
這哪是當官啊。
士子風流哪去了?
李長庚仿佛是張鶴鳴肚子里的蛔蟲一樣,只是看一眼他的表情,就知道了他的想法。
“你這種想法要改,我曾聽皇上說,某些官員就是能力不行,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問題的人,人雖然沒了,可問題依然在,長此以往積累起來的民怨,足以讓整個天下改朝換代。”
道理是這個道理,只要有點腦子的人都懂。
問題是如何長期的做下去。
這才是考驗人的開始。
“山西商幫那些晉商沒了,那是皇上下的密旨給滅了的,勾結建奴,通敵賣國,死了也是白死,可陜西商幫那些西商就干凈了?
沒有這些人囤積糧食,當年可就不會有那些反賊起義,現在安徽商幫的微商,山東商幫,洞庭商幫,龍游商幫,江西商幫,寧波商幫,廣東商幫的粵,商福建商幫等等,還在挖掘大明的根基,這是能夠隱瞞下來的嗎?”
李長庚也是在崇禎身邊的呆久了,才能跳出自己思維的圈子,全面的考慮問題。
許多時候,聰明人的聰明程度是相差無幾的。
只是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才會顯得一個人聰明過頭的,是真正的天才。
“說實在話,皇上從來都沒有公開的厭棄過儒家,只是現在的儒生真的不爭氣,口號喊得響亮,居然每一個做實事。”
李長庚繼續說著,他其實是不想張鶴鳴走錯路。
眼看著大明將要真正的撰寫歷史了,身邊一起奮斗過的老朋友可不能少。
“算了,我給你說這些沒用,關鍵是自己能想得通才行。”
李長庚說的越多,張鶴鳴就知道自己算是躲過了一劫。
官場上的某些事情們總是有一些規則可尋的。
**
走在最后面的崇禎,身邊的護衛也是不少。
抽調的人選是晁剛的手下魏晨。
三輛馬車行走在新修建的道路上平穩的,沒有第一次出京師是那么顛簸。
“皇上,前面就到平陽府了,咱們是歇一晚再走,還是連夜趕路?”
魏晨上來請示,都是步行,速度根本就快不起來。
說是出行,還不如說是游山玩水。
沒到一個地方,崇禎都要深入道鄉下仔細的查看,看得都是那些新建的房屋,是不是偷工減料,偶爾還要問一下當地的百姓住的習不習慣。
一起同行的還有皇后張嫣。
不過皇后要做的事情,雖然也是走訪民間,可查看的則是孤寡老人和一些棄嬰。
這些事情是最難的。
沒有誰敢光明正大的丟棄老人和幼兒。
可這種事情發生的卻又很多。
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總是一些人悲劇的開始。
魏晨都一一的看在眼中,他現在覺的已經明白晁剛少將軍,給他講的那些話是什么意思了。
在之前,他可沒有聽說過,那一個人會真正的關心老百姓的疾苦。
可現在有了。
因此這些被抽調出來,做護衛的士兵們,都仿佛找到了一種叫做榮光的感覺。
都是窮苦人出身,所以才更能了解百姓的苦難。
當年若不是吃不飽飯,可沒有誰愿意去當兵的。
“實際調查的如何?”
如今在崇禎的規劃下,許多村子都合并成了鄉鎮,其好處也顯而易見,不但容易管理,還能通過宏觀調節的辦法,讓每一個鎮子里的人都跟著受益。
修路和興修水利,一直是雍州和冀州在做的事情。
做工的人有錢賺補貼家里,總是能夠提升一家人的幸福指數的。
“許多人都是眼神閃爍,心里有愧,也就是現在大部分人只要不懶惰,生活才過的好了一些。”
張嫣調查過許多人,有些人不是很在乎,可也有些人在問起家里老人或者小孩的的時候,就會失聲痛哭。
還說“若是當年有這么好的世道,何至于······”
“現在還是人手不足,你估計一下,多少個相鄰的縣城,才能夠把慈幼局和養濟院都建立起來?”
每個縣城都建,對現階段崇禎的財政來說,負擔不是很大,他缺少的只有人。
“我現在擔心的是,要是慈幼局和養濟院撿起來之后,這樣隨意丟棄幼兒和老人的事情會更多。”
張嫣是知道,有些事情,看起來是一件好事,可只要執行下去,就會變成麻煩。
崇禎弄出來的官辦醫館就是榜樣。
雖然看病依然是要給錢,可到底便宜,還有官家作保障,不會被庸醫欺騙。
最開始的時候,可真的是人山人海。
每天排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可有些事情,不管有多艱難,還是要做啊。”
崇禎也是一陣無力,他搞不懂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官員的貪贓枉法是一個,老百姓占小便宜也是一個,堂堂大明的教育水平,按理來說不低啊。
那些秀才,儒生們可是經常在宣講仁義道德的,它怎么就一點作用都不起呢?
“你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我是說可以想辦法,讓他們家里人不會產生放棄老人的念頭,畢竟幼兒還是很好養活的。”
張嫣知道崇禎鬼點子多,實在不行就加進大明律中,不孝就去坐牢,或者罰金,總有一款適合的法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