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崇禎說的那句話“太平本是英雄定,未見英雄享太平”。
這樣一來軍隊的凝聚力,想來就會空前的高漲。
李長庚也是有著自己的自負,和崇禎接觸的時間越久,自己就越絕望,似乎兩人之間,有著一條看不見的鴻溝,一件小小老人和小孩子的事情。
都能花費大代價弄出兩個機構出來。
雖然皇上看不上那些儒生,也不怎么看那些儒家典籍,可做出來的事情,卻是在漸漸的向著儒家的最高境界,大同社會在出發。
若是那些還在南京的臣子們夠聰明的話,應該能夠看出皇上的做法。
或許不是那些人不聰明,也不是那些人看不出來崇禎在做什么。
而是都想抱著權利,死在棺材里,可不愿意改變現狀。
李長庚心里一陣落寞,想要改變這些人的想法很難,皇上換了兩朝的大臣,想來也是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想著培養下一代。
比起改變成年人,改變小孩總是最容易也最簡單的吧。
想的越多,李長庚就對皇上越是佩服。
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可一道小鮮做的不好,還可以重新再做。
國家要是治理不好,就沒有辦法重來了。
崇禎的治國手法,似乎一次次的都踩在最極限的位置,用行話說就是站在大勢的最前沿。
不但能夠一覽前邊的風景,更能夠看清前方的對錯。
若不是他不信鬼神,真當是太祖皇帝轉世,拿著一個破碗,就能拿到整個江山。
祭祀之后,流程以及皇上對士兵和京軍的看法,就迅速向大明各個角落傳播了出去。
正在修路的劉良佐忽然聽到了這個消息,嘴里的苦澀已經快要塞滿了,誰能想到,他所面對的餓對手,是這樣的一個人。
而那些跟著他想著從龍之功的士兵們,現在可是把他給恨死了。
作為大明的士兵,說不定以后也會享受到,被人祭祀的待遇,可現在什么念想都沒有了。
若不是邊上剛一直有維護秩序的士兵看著,絕對會讓劉良佐埋在路基之下。
而肥胖的福王,則是已經實現了瘦身。
一張寬大的皮,掛在身上,干活也很賣力,此時聽到崇禎又弄出了一個大新聞,眼中的恨意卻是絲毫未減。
修路這些天,可是把他一輩子都沒有吃過的苦,全部吃了一邊。
每當看著發放的食物,饅頭加魚湯。
對其旁人來說是人間美味,可對他來說,白米飯都是吃一口,倒一碗,實在吃的是沒滋沒味。
“好好干活,別偷懶。”
一聲大喝,鞭梢在福王的耳邊一響,渾身就是一顫,吃過鞭子打在身上的苦,只能乖乖的聽話。
在這里可沒有人拿他當福王來對待,只要偷奸耍滑,鞭子絕對會落下。
一開始還想仗著自己的身份,橫行霸道,可被打過幾次之后,立刻就老實多了。
另一伙人已經嘻嘻哈哈的說笑開了,那些人是朝廷雇傭的百姓,有錢拿,還有飯吃,干的活也輕松多了。
“我也想做個百姓。”
被抓來干活的那些福王家丁和士兵們,心里一個個的羨慕道。
此時生活在雍州和冀州之內的百姓是幸福的。
而遷移過來的這些百姓,也是來了就不想走了。
**
南京
應天府。
前幾日此地也在組織祭祀。
文武百官眾多,祭祀的禱文又臭又長。
今日他們也已知道了京師崇禎醉了些什么,除了建立了一個文臣們不太喜歡的英雄殿之外。
崇禎弄出的慈幼院頗受他們欣賞。
幼有所養,老有所依是他們儒生們的理念。
“皇上是接受儒家的,可為何要苛刻的對待儒生和那些大臣們呢?”
阮大鋮嘆息一聲的說道,若不是京師換了兩次大臣,而那些大臣們的遭遇并不是很好,他都想要回去做崇禎真正的臣子了。
“他苛刻的可不是儒生和那些大臣,而是那些貪贓枉法,素位尸餐的人。”
張慎忽然插口說道。
說話的時候,還多打量了一下阮大鋮,直到看得阮大鋮面紅耳赤,不好意思,才轉過腦袋。
“現在整個大明,有那個地方的官員不是貪贓枉法,要是全部都一個個的換了,后來者繼續那樣做,又怎么辦?”
馬士英是知道大明現狀的,可他能有什么辦法,就連他自身的官位,都是靠著這些人給抬起來了。
要是他背叛了自己的階層,不用一日,立刻就能讓他名聲臭大街,然后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崇禎就不用儒生了,寧肯用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丘八。”
張慎,字金銘,號藐山,人稱藐山先生。山西澤州陽城人,現任南京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為一品重臣。
即便是他這樣的有學問的人,看待某些問題,也不夠深入。
就是他口中的丘八,現在卻是把大明的雍州和冀州治理的還不錯。
“咱們也要開始查貪贓枉法的官員了,若是讓皇上親自查過來,還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去修路。”
說到修路,馬士英的眼皮子就是一抖,堂堂讀書人,最后驚人要做最下賤的活,簡直是斯文掃地。
“怎么查?誰來查?”
張慎轉頭問道,目光掃視著在坐的諸位大臣,這些人在他的目光掃過來的時候,都若無其事的避開了。
“要是真的要查貪贓枉法,儒家可就完了,不查的話還能茍延殘喘幾年。”
他接著說出了一個讓人絕望的事情。
同時心里也在想著,若是崇禎皇帝沒有在和么做,或許最后亡的可就是大明了。
查了亡儒,不查亡國。
左右的選擇,他們這些儒家子弟,當然是要你選擇儒家了。
至于大明,換一個不就成了。
沒見到大宋亡了,換成了元朝,他們還不是一樣的在做官?
只有到了大明,在洪武大帝的手中,才是儒家最絕望,最黑暗的時刻,運氣比較好的就是,他們遇到了朱允炆。
如若不然,哪有現在儒家的盛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