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被捉住的福王是驕橫跋扈,根本不把這些火槍兵們放在眼中。
“你說你呢?拿著一根燒火棍對著本王,真以為本王怕了你們不成?”
從來都是他欺負人,何時遇到過被人欺負的事情,即便他現在被圍住了,經過了最開始的慌亂之后,也立刻恢復了他的本性。
恍然記起,無論何時他都是姓朱,這可是大明,朱家的天下。
而他也是福王。
皇親國戚總是有些特權的。
隨著福王的怒聲響起,劉良佐也打著膽子,怒目圓睜的看著周圍的士兵。
對于自己收的那些人,也是一陣失望。
出來的時候,一個個叫囂著說是要拿一個將軍回去,光耀門楣,可真的要開展的時候,卻又忘了自己的目的。
單憑他一人,那還能實現大將軍的夢想。
只盼著福王給力一些,把造反真的說成勤王。
崇禎來的時候剛好聽到福王一邊喘氣,一邊辱罵著自己的士兵。
“去兩個人,給我把他的嘴巴打爛,什么福王,看起來就是頭肥豬,怕不是假的吧。”
一句話,就把福王造反,混淆成了有人冒名頂替,以假亂真,來顛覆大明的陰謀。
雖然要收拾福王,他們也都討論了還幾個方案。
有軟禁的,也有讓福王自己拿銀子贖身的。
可事到臨頭,崇禎一樣都沒選。
這樣的藩王,那是在敗壞大明朱家的名聲,遇到一個,滅掉一個,都算是功德無量。
王沖一陣遲疑,可隨后聽到福王罵的話更加難聽,內心壓著的邪火,騰地一下冒出三四丈高。
“你干什么?不管如何,我都是大明的藩王,哎·哎·哎別打臉。”
福王被突然進入包圍圈的兩名士兵,怒聲道,可話語才說道一半,又開始求饒。
似乎沒了福王的這種身份,真的什么都不是。
“我打的是嘴。”
這名士兵嘿嘿一笑道。
只笑得身旁看著的劉良佐,心里一陣發毛,這些人似乎根本就不在乎一個福王的身份。
既然福王的身份都不在意了,那他劉良佐算個屁。
一瞬間,不但大京軍的夢想離他遠去,這個花花世界,似乎也在離他遠去。
崇禎遠遠地看著福王和劉良佐。
一個是大明的藩王,一個是大明的總兵。
若是整個大明的軍隊都是這個鳥樣,他就真的是失望透頂了。
“算了,押著他們回去吧,工地上還有很多活需要他們干呢。”
一陣膩歪,原以為是一場大戰,他都親自來壓陣了。
誰知道就這?
也不知京師大牢里面的那些大臣們知道真相之后,會不會為了自己的罪行而懺悔。
要不是他們把大明的墻角挖空了,他隨手碾壓一個帶兵的藩王,那會這么容易。
回去的路上,一點都不寂寞。
福王總能搞出一點動靜出來,不是走不動路了,就是肚子餓了。
可就是沒有人攙扶著他走路,吃的東西,也不過是一些軍糧,自從被他扔了一次之后,那就著的得餓著了。
劉良佐很乖巧。
可乖巧在崇禎面前一點用處都沒有。
看他帶出來的兵,真怕拉到自己的隊伍中,把自己的兵都帶壞了。
不過福王帶過來的糧食和銀子,那是真的多,剛好京師缺糧,原本勉強才能度過的饑荒時期,現在就游刃有余的多了。
一晃幾日過去。
崇禎再次回到了京師。
仿佛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
遼東,沈陽。
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在此地筑候城(候,是斥候的候,為瞭望之意)。顧名思義,“候城”即為瞭望之城,隸燕遼東郡襄平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沈陽隸屬遼東郡望平縣。
兩漢時期,已有史書稱之為“候城”,隸屬漢遼東郡望平縣,為遼東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說明“候城”在西漢時期已經規模頗大。
三國時期,遼寧地區公孫度設置有平州,州下設有遼東郡、昌黎郡、玄菟郡、遼西郡、樂浪郡、帶方郡等,郡下置縣,沈陽屬于玄菟郡治所。
高句麗時期,屬于遼東城。
唐代時期,屬于安東都護府“沈州”。
五代時期,耶律阿保機大規模移漢人到此,修筑土城,生產隨之發展,屬沈州。
金代時期,完顏阿骨打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天命六年(1621年),清軍攻占沈陽。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并在沈陽內著手修建皇宮。
如今已經是皇太極主政了。
大殿之內。分列了條隊列。
一隊為蒙古八旗,一隊為滿八旗,另一隊則是漢八旗。
“天命改為天聰,后金改為大清,大汗改名為皇帝,沈陽也已改名為天眷盛京,赫圖阿拉城曰天眷興京,從此以后不得在用漢語舊名稱呼。”
一名太監站在臺上宣讀著商量好的方案。
頗為迷信的他們,覺得改名,就是改命。
原來的名字和叫法,已經不合時宜了,現在就得重新改變。
“大明之所以強大,在于大明的制度,所以只要是好的東西,咱們就要去學,‘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是咱們現在最好的辦法”。
皇太極坐在皇位上,俯視著底下的人群,一種天下所有都在掌握中的感覺由此而生。
心中的滿意,讓他更加渴望大明的京城。
只是心中的波瀾,在臉上一點顯現都沒有。
“所以大明已經不進行科舉了,咱們咱們大清就要接過來,選拔人才已經刻不容緩,不知諸位大臣們有何見教?”
科舉是一個陌生的東西。
而陌生總是會讓許多人抗拒,可只要想著大明現在依然在強大著,就是心頭一熱。
“皇上圣明,奴才認為,現在應該先行設立類似于大明的朝堂制度。”
漢八旗的隊伍中,黃立極曾經是做過內閣首輔的,對于如何建立一個健全的制度很有心得。
此次他率先出列,也是早就準備好的。
回到了關外,他是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在大明是在挖大明的墻角,可來到了建奴的隊伍中,卻不知為和想著的,就是要做出一番事業來,好好的讓崇禎小兒看看。
他到底錯過了多么了不起的人才。.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