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月士兵操練和后世肯定沒法比。
現代軍隊能承受高強度的訓練量,是源于完善的后勤保障。
頓頓有肉、米飯管夠,練的時候玩命練,吃的時候也能玩命吃。
可如今這年月軍糧品種單一,基本只有粗糧。想要加大訓練量,糧秣消耗也會成倍提升,根本支撐不住。
一旦增加了訓練,卻沒有相應提升供給。輕則士卒身體損耗,重則怨聲載道,甚至激起兵變!
其實如今劉備麾下士卒的待遇,在這個亂世屬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每餐除了糧食,還能得到一份魚羹,也算是這年月難得的葷腥。
至于之前提過的,每名士卒月耗費糧秣兩石(約240斤),其實指的是當兵的糧餉。并非說這些糧食都被士卒本人給吃了,而是還包含他們供養家小的部分。
如今廣陵的糧秣不算充裕,因此刨除士卒在營中的吃食,步卒每月可領實糧一石,騎卒領一石半。
當然了,士卒也可以選擇把糧餉折成現錢。
一般來說,有家室的都會選擇領取糧米帶回家中;而單身孤丁則大多會折算為錢帛,便于攜帶存儲。
看了這么幾天,張昀發現軍營中各方面都自有一套運轉體系,完全不是他這個只有大學軍訓級別軍事經驗的外行,能隨意插手改進的。
思來想去,他把目光投向了每天半個時辰的“思想建設”環節。整個過程就是一名軍官,在高臺上扯著嗓子喊。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軍紀賞罰的條令;另外就是關于“忠君報國”、“奮勇殺敵”、“封侯拜將”等等內容的雞湯。
軍紀條例的部分姑且不談。后邊關于雞湯的內容也不知道是誰寫的,文辭艱深,語枯燥。連張昀在一邊聽得都是半懂不懂的,就更別提底下那群文盲率百分之九九點九的大老粗了。
每到這個環節,受訓士卒都多有倦怠之色。
張昀一開始,是想弄個類似軍紀的內容。后來感覺在封建軍隊里搞這些,實在有點不現實……
這個說法有點委婉了,應該叫——純扯淡!
這兩天他萌生了點新靈感。
猶記得上輩子他看過一個紀錄片,有段內容是說的清末袁世凱小站練兵,其中有一個《勸兵歌》好像有點符合目前的需求。
于是他便依其形制,搜腸刮肚地草擬了一篇《劉使君勸兵令》,力求語句通俗,內容恰當,押韻順口。
琢磨得差不多了,他讓自家書佐王景謄抄了一遍,揣起來就去找劉備了。
畢竟是“劉使君”勸兵令,總得讓正主先過目審核一番。
劉備聽張昀說完了前因后果,對他的作品生出了十足的興趣。
接過竹簡后甫一展卷,劉備就被首句“為子當盡孝,為臣當盡忠”吸引了目光。
此句由士卒最熟悉的“孝”切入,自然過渡到“忠”,巧妙將個人德行與軍旅使命相連,貼合當下社會風氣,理解門檻極低。
再往下讀,更覺精妙。
“漢家天下陷危局,需咱撐此脊梁骨!”直述時局艱難,將當兵吃糧的兵卒,擢升為肩負“漢室脊梁”重任的一員,激發身為漢軍的責任感與自豪感。
“使君籌糧又備甲,養咱衣食不教苦。”則以實打實“養衣食”之恩惠,使士卒感知主帥的付出,為“聽命效死”建立情感基礎。
“一兵歲耗幾十斛,遠勝農戶半載耕。”以“幾十斛糧”對比“農戶半年耕作”,凸顯軍餉之厚,當兵待遇之高,消解士卒“當兵吃虧”的想法,也震懾其懶惰之心。
“若還惜命避戰事,天地鬼神也不容!”則借助世人敬畏鬼神之俗,來遏制畏戰之心。
“自古將相出營伍,休把當兵看輕賤!”提振了兵卒尊嚴,以“大好前程”激其向上之心。
接下來則是五條簡明扼要的守則,每一句都切中要害。
“一要用心學操練,弓馬刀槍練熟嫻,刀槍棍棒須干凈,護身之物萬莫輕;”乃是告誡士卒平時訓練時要用心,對吃飯的家伙要做好養護。
“二要臨陣敢拼命,命不該絕自能生!若敢退縮違軍令,刀斬陣前落罵名。”前一句暗示,消解畏死之心;后一句明示,嚴肅戰場鐵律。
“三要待民如手足,糧餉全靠他們耕!莫擾民宅莫奪物,見了老弱多扶持,咱若護民民護咱,行路也有熱飯迎!”講透了軍民關系乃是利益相連,使愛民從“德”變為“利”,士卒才更容易執行。
“四莫奸淫民家女,哪個不是父母生?你家也有妻和女,受人羞辱怎忍情?”從共情的角度切入,讓士卒換位思考。將“不奸淫”與“保護自家妻女”相互綁定,更容易觸動士卒的內心。
“五莫見財生歹念,強盜到頭無好命,縱拿千兩金銀寶,長官查出定重刑!”先以的樸素道理警示,再用的實際懲罰收尾,雙管齊下遏制士卒的貪財之念。
之后的“老實做事莫說謊,腳踏實地準能成”倡導踏實肯干;
“若能常把這些守,早晚必定把官升。”給出正向激勵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