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報喪
“收花生!”
“收花生,糴黃豆嘞!”
陳凌到打麥場的時候,有收糧的販子從小學的方向慢悠悠的騎著車子晃過來,邊走邊拉著悠長的調子,高聲吆喝著。
于是就停下來,問道:“花生黃豆啥價格啊?”
糧販子是個挽著褲腿,滿臉褶子的黑瘦老漢,聽他問價,就岔開腿停下車子,先是好奇的看了看他身上掛的獵物,和身旁跟的兩只狗。
隨后才對他答道:“去年的陳花生是一塊二、一塊三,今年新下來的兩塊五六……”
“黃豆每樣統一比花生貴一毛五分錢。”
陳凌一聽就笑了:“你這給的價有點便宜啊。前兩天我剛去市場轉過,黃豆都快破了三塊錢了。”
“三塊錢的是有,不過那是大油坊收,要的是頂好的豆子。這價格貴賤也要看是啥樣東西哩……”
糧販子點頭,又道:“你家有多少黃豆?”
陳凌道:“花生黃豆加起來有個五畝多地……”
“嚯,五畝多!”
糧販子登時樂了,喜意上臉。
今年貨少,他們十斤二十斤的也要的,這樣每天零零散散的收,積少成多,也能賺不少的。
陳凌這家伙上來就五畝多地,是難得一見的大買賣啊。
不能錯過。
“賣嗎兄弟?”
“賣啊,來家里看看吧,給價合適就讓你裝走。”
“沒問題,只要東西不差,價格好商量的。”
陳凌帶著糧販子回到家,正巧王素素和幾個抱著娃娃的婆娘,坐在院子里,邊錘打著黃豆邊說著話,見到陳凌領著陌生漢子回來,就疑惑的看過來。
等知道是收糧販子后,張巧玲就道:“俺們剛才就聽到吆喝了,還問素素來著,素素說等全曬干了,你要往城里油坊送,價錢給的高,這來村里的販子肯給價嗎?”
確實,大部分糧販子是賺差價的,靠的是賣力氣來掙錢。
出價普遍比油坊要低。
張巧玲故意這么說,是給打個底,免得這糧販子壓價坑人。
果然,陳凌還沒說話,糧販子就不樂意了,大聲嚷著反駁道:“你這婆娘凈瞎說,油坊咋了,俺們的買賣也不比縣城的油坊小,拖拉機就在你們村口大壩上停著哩,裝滿車斗也是幾千塊的買賣,你少看不起人。”
張巧玲聽到這話也不跟他吵,只是撇撇嘴道:“你還是先把東西看了給個價吧,價格合適,肯定沒人說你。”
然后轉臉又對陳凌笑道:“富貴打雁去啦?要不說還是你能么,他們忙活好一陣子也沒打下來幾只,你這半天就有這么些,夠吃好幾天的了……”
其他幾個婆娘也是跟著一陣贊嘆,稀罕的很。
陳凌笑著應著,放下身上的掛著的獵物,交給王素素,然后抱起已經跑過來,沖他伸著小胳膊的大頭,帶著糧販子去倉房看貨。
里面都是這幾天捶打篩好,裝起來的一些。
“花生還有點潮氣兒,先看黃豆吧,黃豆早就硬的嘎巴響了,反正都是好東西,差不了的。”
陳凌打開蛇皮袋,抓了把遞給他。
那糧販子接過,攤開手瞧了瞧,扔了兩顆進嘴里,用力嚼了兩下。
“嗯,是不賴,干得透透的……”
“俺瞧瞧下邊的。”
說著,伸著胳膊用力的插進袋子里面,從中掏出兩把,先看了看成色,然后又扔進嘴里幾顆嚼了嚼,再次體味了一下。
這是怕里面摻了去年的陳豆子。
“咋樣?”
等他瞧完后,陳凌便問。
販子聞反問道:“剩下袋子裝的也都跟這一樣吧?”
“你放心,一樣的東西。”
“不行你再去外面瞧瞧,我家媳婦剛錘打出來一些,放一起比比就知道……”
陳凌說道。
糧販子謹慎,于是去外邊又看了看。
“嗯,這樣,黃豆給你兩塊九毛五。”
看過之后,糧販子沉吟了幾秒,看向陳凌道:“你送油坊去基本也就這個價了,看你東西多,俺也不給你扯謊,給的就是頂頂的實誠價,這樣咱們都痛快點……”
“你要覺得能成,花生俺也看看去,濕點沒關系,一趟給你裝走。”
“行。”
陳凌也干脆的點頭應下。
送到油坊大概是能再高點,但最多也就差著幾分錢左右,省得費勁巴拉的自己鼓搗了。
而且五畝地的東西,自己鼓搗一兩趟也拉不完。
隨后帶著糧販子也把花生瞧完定了價格,花生雖然略顯潮濕,但基本沒兩天也就能曬干的,陳凌本想著讓這販子隔兩天等花生徹底干巴了再來裝。
結果他要的急,價格給到了兩塊八,也要今天全裝走。
“放心,花生、豆子由俺們來摔打好裝袋,俺兄弟倆壯實得很哩,不用你們出力氣。”
這家伙,把陳凌都聽得連連感嘆他們的賣力程度。
估計是怕同行搶了,連兩天時間都不想多等。
這樣也好。
不然每天院子里全是這些玩意兒,還要時時刻刻看著雞鴨和附近的鳥雀去糟蹋,盡快賣掉也能省點心。
“給的這價格跟油坊的價格比不虧吧?”
送走幾個婆娘后,王素素問道。
“不虧,差也差不來多少,這價格在咱們這里賺不到啥錢,估摸著不是往咱們縣油坊送的……”
陳凌說道。
其實陳凌的二舅哥,王素素她二哥王慶忠就是個糧販子。不然當初王慶文來的時候也不會說山上糧窖存了許多糧食的話了。
那些糧食就是王慶忠平日里做買賣囤下的。
他們這樣的糧食販子賺的是差價,但這賺差價也要分為三種:
一是地區差價,比如附近鄰縣有大油坊大工廠,本縣低價收了拉去賣,運氣好的時候能差兩三毛錢,一趟拉過去千斤,毛利賺二三百,頂不錯了。
二是季節差價,就像王慶忠這樣的,旺季低價買進,囤上許多,淡季高價賣出。
三是質量差價,販子們故意貶低糧食質量在鄉下低價收走,之后以高價賣出去,再或者就是往質量高的新糧里摻陳糧,以次充好來賣。
這年月的糧販子,大多數是糧食收購站出身,機靈的很。
前幾年國家進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地方糧食部門大批人“主動下崗”,這些人就從職工搖身一變,成了糧食販子。
但很多人脈還在,對價格消息比鄉下泥腿子了解的更清楚。